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节日里免不了吃吃喝喝,
众生吃吃喝喝的喜怒哀乐,
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身为统帅,掌握国家重任的梁中书的端午家宴,
那是吃得相当地好哇,
好到什么地步?
没有具体的什么菜名,
没有写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
只是写了“当日家宴,午牌至二更方散。”
午牌,是中午十二点;
二更,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从时间上来看,这场家宴是集中餐、晚餐、夜宵于一体。
这次端午家宴不仅是丰盛豪华的宴会,
而且也是团结进取的家宴,
“酒至数杯,食供两套,”
中间插播了蔡夫人以自己相公恩人的女儿的身份,
听取了相公打算送十万贯的金珠宝贝上京师庆寿的小计划。
只是同时也为智取生辰纲创立了物质条件。
由于期间有金钏儿被赶、元春赐的端午节礼宝钗和宝玉的相同等事,
所以,
一场尬宴在上演:
宝钗淡淡的,
宝玉没精打彩的、懒懒的,
黛玉懒懒的,
王夫人不自在,
凤姐更觉淡淡的,
贾迎春姊妹也都无意思了。
宝玉闷闷不乐,长吁短叹,
和跌坏扇子的暴炭脾气的晴雯一言不合吵起来了,
宝二爷大端午的这通脾气发得也真够大的:
众丫鬟一齐进来都跪下了,
自己不觉滴下泪来,
宝玉哭了袭人哭,袭人哭了晴雯哭,
最后还是林黛玉来解了围,她说,
“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
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说得大家嗤的一笑。
黛玉走后,薛蟠来请宝玉,
“原来是吃酒,不能推辞,只得尽席而散。”
这场端午酒,宝玉应该吃得嗨了,
吃到晚间才回来,
“带了几分酒”,
走到院子都是“踉跄”的,
还把躺在榻上的晴雯当成了袭人,
有些酒气的宝二爷白天的怒气没有了,
只是和晴雯说着笑着,笑着说着,
还发出了一起洗澡的邀请,
被拒绝后,就说拿果子来吃;
又被怼后,还让晴雯撕扇子,
就这样两人和好了。
曹旰?曹旰是谁?《三国演义》中有这个人吗?
有些人可能会一脸黑人问号。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在整体事件演义中增添了一些轶事,
使读者对历史认识更全面、对人物评价更客观,
就像在做大菜的时候,加了葱姜蒜等一些调味品,
使整道菜品尝起来味道更足、更好。
《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曹操带兵路过蔡邕庄,
去见了蔡邕的女儿蔡琰(即蔡文姬),
蔡琰曾被北方掳去,曹操派人用千金到北方将她赎回。
曹操见蔡琰就是演义之外的轶事。
在这次见面的时候,曹操看见墙上有一碑文图轴,
这是当年蔡邕去看孝女曹娥碑时,
天快黑了,蔡邕用手摸着碑文读了一遍,
然后拿笔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在背面,
后人镌石的时候,也把这八个字刻在上面。
曹操问谁知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意思,
在包括才女蔡琰等都说不知道的时候,
杨修站了出来,说已经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曹操此时还没猜出来,就让杨修先别说,
告别了蔡琰,上马行了三里之后,曹操想出来了。
原来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色字的旁边加一个丝旁,是一个“绝”字;
幼妇,是少女,女字加一个少字,是一个“妙”字;
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女字加一个子字,是一个“好”字;
齑臼,是捣蒜的容器,蒜味辣,也就是古文中的“辛”,齑臼是受五辛的器皿,受字加一个辛字,是一个古写的“辞”字;
连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
这个“绝妙好辞”的评价是给邯郸淳写的《孝女曹娥碑》,
当时邯郸淳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如果有兴趣,可以网上搜一下这篇文章,
这里限于篇幅,不细说了。
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换如今就是分分钟写篇高考满分作文!
献上我的膝盖!
曹旰就是朝廷立碑表彰的孝女曹娥的父亲,
曹旰原本是个巫师,只因端午节喝醉了,出事了,
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曹娥,绕着江啼哭了七昼夜,跳入江中;
五天后,背负着父亲的尸首浮出了江面,同乡的人把她葬在江边。
当地的县令叫度尚,他非常感动,将此事上表朝廷,朝廷封曹娥为孝女。
在《西游记》中,唐僧从贞观一十三年长安出发,
到贞观二十七年回到长安,
十几年里十几个端午,
只用一句话概括:
“行赏端阳之景,虚度中天之节”
就没有好好地过一个端午节。
但是有人还是能过好节日的。
比如,朱紫国王等,
在妖怪出现之前,整个端午节还是洋溢着一派节日的良好气氛,
朱紫国王贵为一国之君,
自然没有“长路那能包角黍,龙舟应吊汨罗江”的遗憾,
端午节里和嫔后一起,
吃粽子,饮菖蒲雄黄酒,
插艾叶,看龙舟,缚五色彩线,
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其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
只因朱紫国王还是东宫太子的时候,极喜欢射猎,
一次射伤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生的两个孩子,
招致了三年的夫妻离别、身患重病之苦。
才引出了唐僧师徒治病、降妖、救人等后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