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七回里周瑞家送宫花和第六回发生在同一天,且是紧紧接连在一起的,前面写了王熙风的工作日常,小说家借用的是刘姥姥的眼睛,而到这回,他借用了周瑞家的眼睛,这个眼睛像今天电影里的镜头一样,将住在贾府中的公子小姐的日常一一扫过。
周瑞家送走刘姥姥,来回王夫人话,结果王夫人去薛姨妈那里,所以周瑞家又去了薛姨妈的住处梨香院——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周瑞家的见王夫人和薛姨妈在唠嗑,自己不便打扰,于是,我们跟着她见到宝钗,俩人一聊聊到了宝钗的病和那个著名海上方——冷香丸。
宝钗的病是一股胎里带来的热毒,很神奇,但看过我前面文章的人可能就不会感到好奇,因为这就是我所讲的先天性的东西,而所表达的就是宝钗天生有一股由于热衷于某些东西所带来的邪气,这邪气只有在内心躁动的时候才会升起,仔细阅读后面章回,你会不经意间看到宝钗身上的邪气,而邪气的升起源于她热衷的某种东西遭到侵犯时,或是名誉,或是身份等等。
冷香丸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不论是引子还是药材,拿周瑞家的话说:“阿弥陀佛,真巧死人的事!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总的来说就是四个季节所盛行的白色花蕊,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四个节气所天降的东西,雨水,白露,霜、雪,另为了好服,加了白糖,蜜蜂,吃的时候用黄柏煎汤,注意的是所有的用料都得十二钱。初闻这个药方的人一定觉得天方夜谭,但薛家一二年就凑齐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护官符里的那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可想而知薛家的财富。
在我们细细读过后,发现这些用料都是对应的冷,符合我们所说的对症下药。但是,这样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冷香丸依旧不能除去病根,就因为她的热毒是天生的,冷香丸也只能压制而已。有时,我看到这里就感受天性的可怕,同时又感到无奈,因为它不会被世间的什么东西所左右,就像黛玉的泪一样。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宝钗热毒散去,可能那一天宝钗的生命也就枯竭了。我在想,我身上是不是也存在这种天生带来的东西,而它对我的影响又是什么,当然了,我除了在身上找到一块胎记和几个痣外,其他的什么都还没有找到。但我依然在想,这种我自己发现不了的天生的东西,是需要克制还是顺其自然?最后,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这一小节我想说的是:有些天生的东西,生中来死里去,一切都是因果。
周瑞家的还想说什么,结果王夫人问是谁在房里。周瑞家的忙出去汇报刘姥姥的事,大概是董助向董事长汇报工作一样。然后,薛姨妈叫住了她,让她去送宫花,宫花是皇宫里专用的,用纱堆出来的样花,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物。
接待刘姥姥不是周瑞家的事,而像送宫花这样的事大概就是周瑞家的正事。接着后面,插入一段香菱的故事,也就是之前的英莲。周瑞家的细看了香菱后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我不知道周瑞家的为什么这么说,不要忘记这是她第一次见到香菱,我不知道她说的像,是根据样貌还是她们的经历,我们知道贾蓉的妻子秦可卿也是被秦业抱养的,又或者是香菱跟秦可卿一样逆来顺受。
我们看到此时的香菱对小时候的事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不记得什么时候进的薛家,不记得自己多大了,也不记得自己原来是哪里人。我每读到这里总会想起一部电影叫《亲爱的》,当被拐多年的田鹏看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时,已经完全认不出来,父亲要拉他走,他死死不肯,只认那个养母。我看到这样的情节会忍不住地热泪盈眶,心里像有两股力量在斗争,因为你不知道忘记从前是不是一件好事?我有时也会设想,当甄士隐突然有一天在庙里或者道观里看到了在那里求愿的英莲,他会怎么样的心情?他会不会去认?
周瑞家的送宫花,因顺路先去的是迎春的这里,首先见到是迎春和探春的丫鬟——司棋和待书,然后再看见的是迎春和探春在窗下下围棋,让我们看到这两位贵族小姐的日常,我像她们二位年纪应该是相差不大的,然后下的是围棋,我想围棋大概也是有深意的,她们到最后其实也成了棋盘上的棋子。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她们两人知道周瑞家的来意后,连忙住了棋,欠身道谢,很规矩、客气,在后面,你会看到小说家又在进行人物对比,你会发现每个人在收到宫花的不同反应,而这种反应恰恰又与她们本身关联在一起。
周瑞家接着又去了惜春这里,惜春是年纪最小的妹妹,她正在和智能儿聊天,聊什么呢?说她明儿也要去做姑子,后来我们知道,有一天她真的去做了尼姑。刚开始读觉得很戏剧,一句玩笑话怎么成了真呢?后来,我并不觉得戏剧,反而觉得太真实了,因为这里面有太多促成惜春最后决定做尼姑的因素存在。
随后周瑞家问了智能儿的师父,从中我们得知贾家有供了银子给一些寺庙、尼姑庵、道观。
然后,周瑞家的要去凤姐那里,后面稍带了一笔写李纨,说见李纨歪在炕上睡觉。也许有人根本没有注意,或者没有想为什么要在这里写李纨。可是,不要忘记了,宫花有十二支,而李纨也是十二金钗之一,小说家一定不会漏这样的细节。可又有人问为什么不送李纨?因为李纨是寡妇,在封建社会,是不允许戴这样艳丽的花。
周瑞家的来到凤姐这里,却被丫头丰儿叫走了,后面便听到凤姐的笑声,还有贾琏的声音,接着平儿出来叫丰儿打水。我想初读红楼梦的人大概很难知道这一段到底在写什么,可你再看一眼回目大约就知道了。我前面说过《红楼梦》写性的方面是比较含蓄的,跟《金瓶梅》不一样。但这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感反而更加突显出人性中的东西。
我读到贾琏戏熙凤这里,会回过头看上面一段的李纨,她一个人歪在炕上睡觉,也不知道是装睡还是假睡?我想她大概也睡不着。所以,后来李纨也住进大观园是很有必要的。
平儿收了花,后又拿出来两枝叫送到秦可卿那儿去。注意的是这是王熙风要送的,不是薛姨妈送。不难发现凤姐是很重情义的人,自己得了好东西不会忘了闺蜜,我想这是世上最好的闺蜜情谊了吧。
周瑞家的送了凤姐这里,还剩下两枝,这两枝是送给黛玉的。可周瑞家送的过程中遇到了女儿,说女婿喝了酒,和人争吵,闹官司了,要请贾府出面帮忙,后面我们知道周瑞家的女婿就是古董商冷子兴。周瑞家的根本没拿这事当事,不难想象类似这样的案件,贾府一定干涉不少,而处理的又都是凤姐。
插了这么一档子事后,周瑞家的终于到了黛玉这里,不巧的是黛玉不在自己房中,而在宝玉那里。他们两个在玩一种玩具——九连环,想知道九连环是什么,可以上网搜一下图片,很精巧的一种智力玩具,大概有点儿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勾绳子”。据说九连环是诸葛亮发明的,用来供妻子黄月英消遣时光的。
宝玉听说周瑞家是来送花儿,忙接过来打开来看,而黛玉却问是不是单独送我的还是大家都有份。周瑞家回答说都有份,随后黛玉便冷笑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可能有情商的读者大概听了这话就不喜欢黛玉了,因为她太不会讲话了,一句话得罪好些个人。可是,我们不妨想,这就是黛玉啊!她不会去细看,也不叫人收下,自然也不会说谢,这就是她的个性,敢恨,敢怒,敢爱,敢言,她不喜欢的就会说出来,不会因虚无的人情、礼教而避讳。回到现实中,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其实是缺少像黛玉这样的人。我们要讲人情味儿,讲面子,克制到最后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没了,甚至是习惯性忘记。我觉得是可悲的。
我觉得世界应该是可以包容每一种性格的人,包括暴躁的,无礼的,刻薄的等等这些听起来不怎么好的,我们也知道一定有对立面,那我们不能只接受好的,坏的就该毁灭。这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周围的人都是彬彬有礼、温柔贤惠的,可能会觉得太无趣。
读到这里,我有时会想一旁尴尬得要命的周瑞家的会不会把这件事跟别人去讲,我猜一定会的。宝玉为了打破局面,故意问了周瑞家的话,得知周瑞家的从薛姨妈那来,又得知宝钗生病,故打发人去问安,而且同时代表着他和黛玉两人。宝玉总是在照顾着黛玉,身体上,情绪上,包括情理上,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世间少有,也是我跟朋友常提起自然的真情流露。到最后要注意是宝玉打发的这个丫鬟叫茜雪,她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读到,一个和窦娥一样冤的女孩。
到了天黑的时候,凤姐来王夫人这汇报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她汇报的都是些无关要紧的事,连王夫人听得都不耐烦了。凤姐并没有说周瑞家的事,很典型的报喜不报忧。有时候,我们会在企业里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包括在影视剧也不难发现。有点儿像埋雷的人,冷不丁就会将爆炸似的剧情点燃。
凤姐还向王夫人告假,说尤氏有请她过去逛。我们一直觉得凤姐应该是掌管荣国府的人,可是细看之后,你会发现并不是。凤姐上面还有长辈,比如:王夫人、邢夫人、贾母等等,所以,我既佩服凤姐,又可怜她。佩服她一个二十不到的人能打理得这么大的府第,而且还能让上司满意,可怜的是她有点儿像夹缝里讨生活的人。
第二日,凤姐辞贾母,恰巧宝玉听了,也跟了去。两人来至宁国府,早有人来迎。凤姐很有意思,一进门说有什么好东西孝敬我,快拿上来,我还有事。当然了,这话是与秦氏说的。
因宝玉坐着无聊,秦可卿想起上次宝玉想见她弟弟一事,今天碰巧了,她弟弟秦钟正好在府里。宝玉听了就要亲自去见。凤姐和尤氏都拦着了他。因为秦钟是小辈,要见也是叫秦钟来见,这是规矩,你想贾蓉还得叫宝玉叔叔,宝玉可就比秦钟大一辈了。凤姐就叫他们去叫,结果尤氏和贾蓉就不让见了,说得很客气,但凤姐就是要见,还说别放你娘的屁了,再不让我见,给你一顿好嘴巴,意思就是你不让我见就打你耳光了。
凤姐的语言是很接地气的,这与她家庭、成长,所处的位置很有关系。所以,有时候看凤姐说话,你会感到太有趣,太熟悉了。她那么高的地位,却说一嘴的俗语,这中间有很大的反差,而这反差正是吸引人的地方,但我们有些读者可能是不理解的,觉得不合理。可是,我觉得恰巧这种带有反差的人物才显得真实,才有趣。就比如说:你在街上碰见一个帅哥或者美女,长得好看得不了,可他(她)却不会说普通话,一嘴的地方方言,可能觉得别扭,可真的存在。
然后,贾蓉将秦钟带了进来,后面是对秦钟的外貌描写,说他有女儿之态,古时,说一个男孩子好看,常用此形容,似乎和现在的女孩的审美一样。但我不喜欢,我想有一个误区,其实秦钟只在凤姐等人表现出这种样子,在后面的章回,你看到的秦钟完全不一样。
凤姐喜推宝玉说:“比下去了!”,然后又送见面礼。我在想未必就比下去,是凤姐在客气,这个人不是别人,是与自己要好的秦可卿的弟弟。我们也看到凤姐的识大体,如果说前面因见与不见跟宁府闹了些不愉快,这一句就是在化解矛盾。
后面一段写到了宝玉与秦钟各自初见后各自的心思,可能很难懂,特别是有些年纪以后,可能不太理解宝玉的心思。但这一段总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事:
读小学的时候,我家里在城里租了个房子方便我读书,这房子的主人跟我爷爷关系好,便宜给租的。我们家对面也住了一户人,和我们家不同的是房子是他们自己家的。他们家有钱,开了好几个厂。他们家孩子那时和我差不多大,关系和我非常好,小学一路走过来的。那时,我就羡慕他们家有钱,吃得好,穿得好,吃的东西我都叫不出名,他们家人很好,经常送东西过来给我和我爷爷。可他后来也和我说他更羡慕我,成绩好,而且家里人管得松,不用被迫上补习班什么的,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他不一样,他将来要子承父业,从小父母就告诉要考名牌大学,所以他很烦恼。后来,我考了初中,就没有住那里了,搬的时候,他们一家去了外地度假,所以我们也没道别,也没有再见到过面,就缘尽了。
我们有时候是不满意自己的,由此就有羡慕之心,羡慕并不是件坏事,控制它不成为嫉妒便好。这种不满意不是不自信,而是感觉到差距,这是好的,比起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缺少什么,要好很多。
宝玉问秦钟家务,谁知一聊聊到读书上了。我们知道宝玉是不喜欢读书的人,可他愿意为了和秦钟亲近而去读书,这种两个男孩的情感大约我们很难理解了。宝玉邀请秦钟去自己家的学校,并且约好各自回去跟家长说,把这是作定。
不知觉又到了天黑,尤氏派人送秦钟回家,谁知派的是焦大。焦大是宁国府的功臣,曾在战场上救过太爷,还为太爷受过罪。然后焦大喝醉了,就在那里骂,大概是觉得不公平。凤姐就给主意说远远打发庄子上去,后来有没有打发我们不知道,现行版本是没有的,后面查抄的时候,我们才见到他。
因天晚了,凤姐和宝玉也要回去,去得门来,谁知焦大还在骂人,骂的是总管赖二,贾蓉送凤姐他们出来,见了不成体统,叫人捆起来,接着焦大又骂贾蓉。
最后,焦大连贾珍也骂了,有一句可能大家都知道:“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前面“爬灰的”自然说的是贾珍,养小叔子的自然是秦可卿。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宁国府的乱,比起荣国府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种是伦理乱,一种是上下人同样的不规矩,在许多细节的地方体现出这种不规矩来,如:让晚辈来见长辈,如焦大随意就可以大骂主人等等。
下面的人听了唬得魂飞魄散,为什么呀?他们怕主人追查呗,焦大怎么知道这些事的?流言呗,这些流言又是谁传起来的?不正是他们吗?所以,这些人赶紧拿土和马粪填焦大的嘴。
可这话还是让宝玉听到了,所以好奇问凤姐,凤姐生气地训了他一顿。宝玉赶紧央告不让凤姐去王夫人那告状,很写实的一个对话。我想宝玉大概是已经知道了“爬灰”是不好的,所以后面再也没问。
最后谈谈:
第七回,我觉得是不好写的章回,因为它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写的是一种日常。如果写得不好,一不小心就写成了小学生的日记。小说家的笔力便在于此,他这一回用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么件小事写遍了荣国府里人物的日常,在日常里,我们又看到人物各自的特色。他又利用一次妯娌的聚会写出了宁国府的乱,为后面的故事线埋下了不少的伏笔。
小说家十分善于利用小人物来补充故事的不足,使整个看起来十分完整,且又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如:周瑞家的与宝钗的对话,引出冷香丸;如醉酒焦大的大骂,引出一段读者都意想不到的丑事来,合情合理等等。
还要提一嘴的是对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这一回找到对比。我至少看到两个:你会看到周瑞家的送宫花这段,始于宝钗,终于黛玉;另外就是我上面已提过的凤姐与李纨生活的对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