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青年学者》:诺贝尔奖得主教你如何做科研

《致青年学者》:诺贝尔奖得主教你如何做科研

作者: 星与星夜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18:44 被阅读30次

    这本书副标题可以叫作《诺贝尔奖得主教你如何做科研》。书中所述很多只是道理。我所认为的道理:不可证伪、众所周知、由于太过普适而失去适用性。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及婚姻、四种类型配偶,这些观点远不及社会心理学指导价值高。

    不过依旧感谢作者圣地亚哥·拉蒙卡·卡哈尔的诚心,作者坦言,“书中包含的那些如同来自父辈的劝告和鼓励的话语是作者本人在其微不足道的科学生涯开端之时强烈渴望却没有得到的东西。”

    作者 1852 年生于西班牙,1906 年获得诺贝尔奖,1934 年去世。本书大概有 100 多年历史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科研环境与今日大有不同,所谈论的问题并未过时,只是很多观点过时了。

    大师的烂片也有闪光点,这本书同样有很多启发我的点。

    我喜欢这本书的立足点:更注意精神层面相对较少强调智力因素。这背后体现的思维:注重可变空间更大的因素,为它赋予更高的权重。这一思想运用到课程中:不可变的知识点知道就好,可变可提升的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反复训练,使其内隐、掌握。

    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七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其中提到的“实用性假设”对我有启发。

    第四章《意志力之病》对各类人行迹描述,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看看前辈眼中我们做错了什么。

    第四章有几段尤为关键:

    只有努力从事创造活动,才能把学者从被人遗忘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恐惧中解救出来。

    要是某人立志成为留声机,就没有必要努力通过学习锻炼大脑的各种能力。我们的神经细胞必须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转化知识;不仅会体验,还得能创造 —— 这就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应遵循的标准。

    这段话将学者与书呆子区分开。书呆子将知识与生活分离,得来的不是他人尊重,只是同情。人之为人,便无法隔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关系。

    那些让人回想起过去的健谈者的梦想家们也是自大狂的一种。你可以从那独有的兴高采烈的表情上以及他们擅长发动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大量想法和计划的攻击上面轻易地认出这种患者。

    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里就巧妙地指出:“有些人在事业开始的时候就把全部力量用完了,结果一事无成;他们也做做发明,但没什么进展;每件事都浅尝辄止……”

    科研是一条漫长的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得到一个开创性的想法。我不否认添砖加瓦的贡献,但能开创新研究方向不是更帅的事情吗?在茫茫世界获得一二知见,实在不易。三年五年冷板凳,很多人早放弃了。科研并没有比任何一件事情容易,“科学和哲学代表最高级的心志活动,相当于人类精神力量的功率计。” 在认知之地拓荒,并不比建立一家百亿美元的公司容易。如果要说,在线教育正好是这样的蛮荒地。由这角度来想,这实在是一份令人兴奋的职业。

    关于理论家的大段论述(P78)也很经典,很多条目我都中枪。下面摘抄随后的论述部分:

    理论家基本上属于一种乔装成勤奋者的懒人,他下意识地遵循付出最小努力做事的原则。因为主观拼凑理论轻松容易,观察客观现象又累又难。

    我们需要再次强调这一显而易见的结论:衡量一名学者的贡献,应该考察他做出了多少创造性发现、提供了多少原始数据。假设可以推翻也可以建立,但数据是最真实的。没有数据支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只有数据才是我们唯一的财富和依靠。事物千变万化,现象转瞬而逝,只有数据资料能把我们从时间的蹉跎、人类的健忘、不公的判断中拯救出来。孤注一掷地把所有精力耗费在某个理论上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每隔十五年到二十年各种理论几乎都要被新理论取代或者修改。

    这几段阐述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点:证据比假设、观点更重要。理论会变,假设会变(加之环境复杂),可是证据不会变。可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证据?—— 普通人一片两片的碎片证据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有力的认识。证据也没办法直接拿来用。

    如果证据比假设更重要,可以推导出哪些结论呢? 或许:

    • 阅读、沟通、求解时更关注证据,而非假设与结论。
      • 有一类假设(广义的)难以对抗:它的名字叫先入为主、偏见。
      • 如果以阅读这本书为例,哪些是证据,哪些是假设呢。艺术化的表达并不是证据。书中证据廖廖,作者本人就是最大的证据。
      • 对假设的想象力也很重要,提不出新的假设,实在是想象力不足。
      • 这应该作为一种理念,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可以派得上用场。工作是一个典型的求解环境:已知条件、原理(依赖知识/经验/想象/推理等)、动态的(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需要分层的(从求解简单问题开始)、也许还是信息不对称的,需补全相应信息...
    • 有良好证据支撑的观点更值得相信,可以借鉴阳老师的证据分类法 —— 这似乎是目前最实用的点了。
    • 新的证据可以用来推翻旧观点、旧假设
    • 如果证据更重要,寻找更多证据显然更重要;加之若是证据分好坏,那么寻找更多好证据也更加重要。

    changelog

    • 180621 一稿、简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青年学者》:诺贝尔奖得主教你如何做科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uc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