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

作者: 乌云老思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14:50 被阅读0次

    你自己想往西走,有个人跟你说你不能往西走,你要往东走。这种情况下,是该听自己的意志,还是听那人的话呢?
    有人说,这要根据实际场景,判断往西好还是往东好。但是,当你都决定往西了,肯定是自己判断过了确实是往西好,才会想要往西;那人告诉你往东,也肯定是那人判断过了确实是往东好,才会建议你往东。
    又有人说,要看这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如果是陌生人,他说的话肯定是为他自己考虑的,不能轻易听信;如果是亲人,那就得着重考虑一下。可是这样仍然有问题——暂且就当亲人是完全没有私心的,可是从哪里能肯定亲人的考虑就是完全恰当的呢?
    将这个场景修改一下:我想往西走,因为我想看夕阳,但与我同行的一群朋友都想往东走,因为他们说他们更想看日出,因为日出象征着更加生机勃勃的意象。朋友们由此做出的决定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十分神圣而政治正确的,我却只觉得日出与向往生机的关联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文化荒诞,根本无法驳斥我对落日风景的期待,但我只能选择与朋友们一起,因为我不至于因为这种无伤大雅的事情搞得超群脱俗、形单影只。
    但是如果改成朋友们约好去保护区打猎、约好去收保护费、约好去绑票、约好去跳大神、约好去入邪教呢?我不能一起去,对吧,我不能为了合群而做伤天害理和愚昧迷信的事情。然而,教会神职人员哥白尼,因为提出并坚持“日心说”违背了教会,后来被烧死了;同时期的伽利略发表过类似的意见,但他后来又对外说自己的说法是错的,于是免于火刑,只受了一段时间牢狱之灾而已。如果我所处的阶层的人都在做伤天害理和愚昧迷信的事,如果我不效仿,我不仅会被排斥,还会有生命危险,我该不该做?
    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二战时期,纳粹有一位军官叫Eichmann,为人和善而认真,与朋友们相处特别融洽,对待家人也特别和睦,没有人不说他是一个性格好值得相处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策划了多场犹太大屠杀。温柔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种矛盾其实并不奇怪——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的纳粹圈的朋友们都有共同的信仰,他们都在屠杀犹太人。另一方面,他也是在认真积极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就类似于公司职员努力完成老板安排的任务以求升职加薪一样。如果他不这么做,他就不能得到上司和朋友们的赏识与称赞了,那么他就不会再是大家心中优秀的人了。
    这也是另一个角度来观察的“亲社会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人格”的区别,是对人们普遍心目中的“合群就是好,不合群就是不好”的刻板印象的颠覆。
    虽然在我们生活中很少有那样极端的例子,但小例子却很多。比如闯红灯、吃野味、贿赂、铺张浪费……就算自己本来不想,但当你周围亲密的亲戚朋友都怂恿你这么做,你若不接受,就要承受那些鄙夷的目光,会被认为是太自私,会失去亲密,只剩孤独。孤独可比昧良心痛苦多了,跟着大家一起昧良心的时候并不会感到多么痛苦,“法不责众”,这是一种从众原理。听信他人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又能收获合群带来的和和睦睦,又能避免深入思考带来的疲倦,非常轻盈而舒适。
    那么,是自私地固执己见、甘于孤独,还是放弃“正义”去盲目从众、同流合污?请勿批判这种想法太极端,因为只有使用极端的词汇才能体现出这才是人生真正应该探究的问题之一,不然你的人生中每天都在想什么?
    苏轼是历史上最富有才华的人之一,也称得上是最不合群的人之一。苏轼一生三起三落,经常被贬,都是因为不合群。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但试想一下,如果苏轼一直很合群,从来没被贬,一直是朝廷命官,他还能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一蓑烟雨任平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汝之所共适”这样的千古名句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学作品,往往诞生于分歧,而不是和睦。
    “团结从众”是群体的力量源泉,而“坚持原则”则是文明的瑰宝。历史上的大部分伟人都是因为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克服所有人的阻挠,才变的伟大。我从未听说过有善于跟风的伟人,倒是有很多善于跟风的反面人物。也许你想说,“伟人是伟人,我们是普通人,我们不要学伟人”,那我只能认为你要么对“榜样”这个词有非凡的见解,要么对“正能量”有不同常人的理解,想必不是很合群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ux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