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地区都在招商引资,也参与了一些地方放上的规划,从整体上来看,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方式有些千篇一律,在条件相同的情形下,企业肯定是更愿意去大城市落地的,因为大城市不仅意味着市场,同时也能够保证企业内部人才以及商务拓展的外延。在和很多地方、地区的管理者交流过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这些地方管理者受困于通过某种方式来带动地方整体发展,那么为什么不听听地方民众到底在说什么呢?
地方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留住常住人口,而留住常住人口的先决条件就是解决就业。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外来企业是不可能像地方上的人那样熟悉当地情况的。土地、特产、人力资源、管理……,哪怕是曾经的“原住民”,也要比纯粹的“外来户”熟悉的多。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有一句话叫做“落叶归根”,在中国,人们的“老乡情结”是非常重的,衣锦还乡、报效乡里……都是很容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真的想要每一个地区取得“本地式”发展,为什么不多从“老乡”身上去思考解决方案呢?
如果让我来设计的话,我会选择发起一项关于本地区的“发展创意征集活动”,征集面向的受众除了本地区的常住人口之外,还包含那些也许漂泊在外,但是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人。征集活动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平面等多重媒体传达,务求让每个希望家乡更好一点的人都知道。
智慧小城镇的管理要采用“互联网思维”的模式,而“互联网思维”的主要变现形式之一就是“群”的概念,通过对与本地区有关的人的整合,形成一个“有形又无形”的“群”,把群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综合起来再进行分析、评估,也许是找到地方发展途径的最好的办法。
就拿上面提到的“就业”来说,如果在本地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就业机会,那么年轻人和主要劳动力就不会总想着外出打工,这不仅可以保住地方人口总数、刺激消费,从社会效益来看,也可以让“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现象逐步减少。可是到底怎样的就业机会和相对应的工资水平会让地区上的民众满意呢?拍脑袋或者是真的倾听一下年轻人的想法——这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题吧?
或许,地方管理者真的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逐一倾听每一位老百姓的意见或建议,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去看看那些对于地方发展有益处的接近完整的方案呢?招商引资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其实是一个“融资”的过程,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写出好的“融资计划书”,为什么不让更多的有识、有志的人参与进来呢?
我希望能够看到、也等待着有某一个城市、某一个地区真的举办了这样一场“智慧家乡”的创意征集活动,更期待看到那个城市、那个地区的凝聚力——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乡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参与建设自己的家乡更荣耀,没有什么比给家乡的人带来福利更有面子——为什么不呢?为什么不让所有的人一起参与进来呢?
如果你恰巧是一位地区管理者,如果你真的想举办这样一场活动,我愿意帮你策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