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大学教授讲课视频,标题说,毛泽东看到这幅对联,凝视20分钟一言不发。好奇心促使我看了下去。
据说1958年3月,毛泽东游览武侯祠,看到对联,凝视很长时间,让随行人员抄录下来,后来还多次建议四川领导人去看。这幅对联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赵藩1902年所撰所书。这幅对联之所以广为流传,除了它的书法,更主要是其思想内涵。
上联,以七擒孟获的典故,概括提炼出攻心为上的思想,进一步演绎出知兵非好战的主张。可谓博大精深!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后,以恢复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的总体战略稳定后方强军备战北定中原。实施这样的战略,第一步就是稳定后方。如何稳定后方?不是暴力强攻,用武力压服!那样的结果是反叛不断,不可能有稳固的后方。诸葛亮采纳马谡攻心为上战略,以极大的耐心对待孟获。七擒,又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发誓 “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所以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这里指反叛。有人,所谓的大学教授将这解读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反侧翻译成小人,简直一派胡言!
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事实,进一步推导出,自古以来,真正懂得用兵的人,都不是好战之人!正如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首先要有正确的谋略,正确的战略!
下联,以诸葛亮治理蜀国的实践,概括提炼出审时度势的思想,并提出对联的中心思想或期望,后来治蜀要深思!
史书记载,诸葛亮受刘备之命,主持制订《蜀科》(法律法规),推行法治。著名史学家陈寿评价诸葛亮“用心平而劝诫明”,即公开的制度,公平公正的执行,创造了繁荣稳定的蜀国。这些法律制度,是适合当时蜀国的总体形势的!
孙子兵法里讲“勇怯,势也”。是说士兵是勇敢还是怯懦,关键不在于性格,主要在于他处于什么形势。俗话说,形势比人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不可以不认清形势!
这里特别强调“审势”的重要性,从反面论证不审势的后果。联中指出,宽严皆误!一味强调严格,或者一味强调宽松,都是错误的,都是谬误!鲜明指出,宽严的措施都是术,审势是略,略大于术,略更加重要。所以后来治理蜀国的人,要深思。
下联指出诸葛亮是审势还是不审势呢?这里有不同的理解!孙中山认为: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持肯定态度。王震:诸葛亮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持肯定态度。毛泽东赞赏此联,也主要是强调领导干部,尤其高级干部,要审时度势,认清形势。并未论及是否反对六出祁山。
有人,所谓的大学教授将这解读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不审势。主要论点是六出祁山不对!这从逻辑上虽然能讲通,但历史来看,简直一派胡言!
人都活在时代里,有其时代局限认识局限性。当时诸葛亮心志在《前出师表》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他北伐中原没毛病!是忠诚的典型!是远大理想的典型!是后世学习的榜样!不能因为六出祁山失败,客死五丈原,就否定其不审势!就当时形势讲,北伐是可行的。我们不能一千两千年后马后炮,从结果反推其失败是不审势!这是典型的成王败寇思想,不可取!
据说,作者赵藩时任四川盐茶使,游览武侯祠,有感于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联想到当时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作者意思,我想是歌颂诸葛亮的,是委婉劝谏岑春煊。这样的背景下,批判诸葛亮不审势是说不通的!
总之,要还原当时历史条件评价古人,不能马后炮,以成败论英雄,妄下断语!
抛开怎么理解诸葛亮不谈,这幅对联蕴含的攻心和审势的思想,光芒万丈!
武侯祠攻心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