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82830/c1a5a5ed2835491f.png)
「One」
疫情放开之后,朋友圈里充满“快活”的气氛。
我的朋友们,尤其是美女们,欢呼着“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大学生活”。
开学后,我去串门,镯镯和我说,她们宿舍要去旅游,三天。
我诧异了一下。
但这只是开头。一次上课,悦悦和我说,她们宿舍已经不打算起来上课了。“还有几个室友要出去玩,旷课呗。”
之后,谎称病假(这个阶段学校闹甲流),或者其他理由,翘课的人挺多。
老师没点名,大学的点名通常不会每节课都点。
每次,我在图书馆学累了翻翻朋友圈,入眼一片好风景、好美人、好晚餐,课少的更是每周出去玩个几次。
我第一次开始困惑什么叫做“正常的大学生活”。
「Two」
我并不是那种不解风情的书呆子。
这几年网络上对于防控的言论不少,我也经常看到有小女生抱怨出校不方便,但也没说出校做什么,大概就是玩。
但是确确实实很少看到男生这么抱怨。放开之后,也没怎么看到男生出去大玩特玩,情侣一起的话那肯定不少。
昨天,我的室友说自己五一计划去哪里哪里,我就打趣她说,“你好忙啊。”
她似乎不怎么开心,回了我一句,“都是朋友,又没关系。”
吃晚饭的时候思考了很久,不愿意出门是我的问题吗?难道是我太孤僻了?
网络上其实还流行一些说法,比如“再不趁年轻的时候开开眼界,等工作就没时间了”之类的。
我左想右想都觉得不得劲,但说不上来。
「Three」
我觉得现在在大学生圈子里弥漫着一种“报复式享乐”的心理,和疫情有关系。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确实没有经历过“正常的大学生活”,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正常的大学生活”。
如果有人将网络上一些观念当作自己的观念,那属实过于愚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而在“放开”的状态下,以前积攒的一些欲望如同井喷式爆发,很多人觉得自己需要在放开后的大学一年、或者两年,尽可能地弥补自己因为封控缺失的快乐。
周围人都这么做了,以前是碍于病毒不敢,现在可是真的无所畏惧了。于是你约我,我约你,一周玩上好几次。
对于这种补偿心理,我理解,并且认为它大概会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
但是,为了游玩而翘课,却打着“反应试教育”的旗号,喊着“大学生活就是该丰富多彩,怎么能天天都是作业啊”的人,他们又在想什么呢?
「Four」
可能这个现象同我所处的地方有关。
我在北京的一所双非一本大学,我们学校60%的学生是北京人。
相较于其他省份来的孩子,我的确感受到了北京小孩在心态上的不同。他们对于成绩,对于学习,确实没那么“有所谓”。
只是一个感觉,因为认真学习的北京小孩还是有好多的。
同样的,我那些在各省份念大学的高中同学们,也没见他们到处玩。
「Five」
最后我想了想,觉得自己挺好笑的。他们乐意又敢担风险,我操什么心呢?
不过还是不愿意看到有人拿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说事,今天跑天津,明天飞厦门,老师和同学们在教室上课,他们吹着海风听着歌。回头还要在人际圈子里炫耀自己又去哪里玩了,进而勾起另一批蠢蠢欲动的心。
我觉得绝大多数北京小孩的高中生活,就比其他省份的小孩丰富太多了。他们有很多活动,同时会觉得其他省份只会死读书,不懂得享受生活。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享受生活的前提是有生活、有时间、有心态。
就比如,我现在一边准备夏令营,一边兼职工作,这日子也挺丰富多彩的。
娱乐并不是必须选项,我去一趟环球影城带给我的情绪价值,真的不如我安静地看书,或者最简单的,晚醒十分钟。
休息和放松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我不打扰他们,他们也别觉得我是个怪人了。
对于五一,我的计划很简单。放假了就是休息,我可以晚点起床,把宿舍收拾收拾,如果有时间,去学校附近散散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