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数据分类”的本质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行分类。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确定标准,依据标准区分事物,形成不同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包括数据的收集,用统计图表、平均数、百分数表达数据。“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
第一学段“数据分类”要求学生会对物体、图形或数据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接学生学前阶段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物体的简单分类,在亲身参与的动手活动中感悟分类的价值,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共性与区别,学会分类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体会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为后续学习统计中的数据分类打好基础。
第二学段“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数据,说明数据的现实意义。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横轴和纵轴的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要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所具有的代表性,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第三学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要求学生处理数据,合理述说数据分析的结论,会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应用统计图表或百分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入手,进一步学生统计图表和百分数,引导学生在自然界和生活的情境中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让学生感知随许多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了解数据的随机性,进一步发展数据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