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笑来老师这本书,触动很大,甚至颠覆了自己以前的一些观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瞬间的感悟如果不经过沉淀很快就会还给老师。做读书笔记如下:
一、管理时间的本质是管理自己
读完开篇的序言,这句话竟然像闪电一样照进脑子里,是呀,以前自己怎么不觉得呢?不管什么场合,提起来顺口就是“管理时间、时间管理”。记忆中列过计划、写过时间日志、每天六件事、每天三件事、按紧急重要划分一遍、甚至是番茄钟.......林林总总的方法看过很多、试过很多,结果却也常常半途而废。
目前最喜欢并且常年坚持做到、并且从中受益的习惯是:使用一本工作小秘书的日历本(以前是自己画格子),按年、月、周,把已经确定的大事记录在相应的日期里,记录下关键词,时常翻看提醒,给自己养成的习惯是对时间节点很敏感,做事有提前量。
这次读到李笑来老师的这句话,觉得看问题又深入了一层,关于时间管理的各种书或者言论,那些都是方法,是“术”,效果之所以不同,就是使用方法的人不同,所以一些看似很刻板的方法有的人就能成功,而大部分人用了还是没有用!
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提升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因此,把注意力焦点放在自己的精进上,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对目标的渴望、对自我觉察能力的锻炼,时间才更加有效。
二、感知时间
我们常常会觉得还没干点什么,怎么一上午就过去了?或者大人经常批评孩子磨磨蹭蹭浪费时间,“没有一点时间概念!”
就我自己的体会而言,我也常常会觉得忙了一天看不到什么心里很有底气的成果,那种郁闷真是憋屈!总是会被一些突发事情所打扰,各种人找你办事、甚至各种会议、各种要求到点要交的表格数据等等,自己的计划也时常会被打乱,再加上这两三年微信的功能简直要把人都绑在手机电脑上,忙碌变成了一种无法逃脱的焦虑。
安静地读几页书,居然发现能从里找到共鸣。看到李笑来老师在书中列举了两种时间记录的方法,大受启发!一种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被李笑来老师称为“事件-时间日志”,并列举了另一种方法是李敖老师所用的“事件日志法”,我自己也觉得我也曾经这么用过呀?有什么不对吗?看完分析,我才发现人类思维的缜密程度!
按照李笑来老师的分析,“事件-时间日志”可以从中更精准的知道自己把时间究竟花在了哪里,会更直观警示自己调整。是啊,这个结论并不复杂,可是我们却常常湮没在忙碌的表象里,我干了一堆事,我没有偷偷看电影网购什么的,可是我的时间碎片化太多,我并没有专注,而且常常无意识中把时间用在了原本不必要花太多时间的事情上,可怕的是,我常常只有事后才后知后觉,而且第二天依然如此!
书中还类比了记账的方式和结果,对自己也很有启发和警醒,其实简单的事情自己根本没有做到位,也没有理解,做做样子怎么可能真的有改变呢!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写道,柳比歇夫通过长期的训练,已经可以不需要借助钟表就可以感受到时间的一切行动(能判出散步花了多长时间,并且几乎是精准的)。这太令人震惊了!
感知时间,一方面是让自己更直观看到自己的时间花费从而做出改变,另一方面,我认为更能训练自己专注在当下的能力,让自己静下来,变得不那么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