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兵手记:潘庭槐(下)

老兵手记:潘庭槐(下)

作者: 浮生若梦01 | 来源:发表于2023-02-22 06:20 被阅读0次
    老兵名片:潘庭槐,男,1922年6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宁村人。部队番号:宪兵部队15团3营8连。

    潘庭槐甚至怀念过去的时光。在1937年12月到1945年5月的八年抗战时间里,潘庭槐所在的宪兵部队辗转各地,奔赴战略要地。他作为分队长,既按军纪按原则惩罚匪兵,也灵活处置一些散兵,了解家境,热心帮助伤残兵、穷困兵,单就温州穷困子弟兵,先后累计救助了三百多人,原因或家庭困难,或伤残,盖个章签个字让他们回家休养。在丽水松阳,由于上次战役下来的士兵也较多,潘庭槐请假回乡的路上又救助了十几个人,他们来自青田、郭溪,于是一起回温,走走歇歇。那些士兵抢着为潘庭槐担行李,到了郭溪,那一班人非常客气,他们家属剥豌豆杀鸡来款待潘先生。

    临江濒海的宁村,老百姓务农捕鱼的各占一半。“清明论爿,谷雨论担。”每年春分生产,下海捕捞,鲳鱼、白鱼特别旺盛。1943年3月,为了渔业有一个好收成,乡民组织人员到瓯江上游山上购买了五百多株茅竹,捆成竹排,顺着瓯江的潮水一路东下,穿龙泉、青田,经江山屿蒲州,再到茅竹岭、龙湾黄石浦等地。而这一年是抗战高潮,日寇占领沿海一线。当时国民党33师把瓯江状元港一带划为封锁线,沿线布设水雷,一直到龙湾下面,以防止日寇进来。这样僵持的局面捕鱼需要的茅竹也无法进来,潘庭槐父亲身为乡长,又是渔商会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刚好潘庭槐从衢州宪兵队回来,得知情况后,潘庭槐说自己可以跑去试一试。身为衢州宪兵队队长的潘庭槐,回乡前连长曾给他一个“调度证”随身带,并要求顺便了解一些驻温的33师情况。此“调度证”有军事委员会盖印,并有蒋中正签名,可在关键时刻亮出使用潘庭槐当天就到茅竹岭,说明来意介绍了自己,门卫去通报,团长就跑过来,热情迎接他。潘庭槐递上名片,稍作介绍,团长非常客气地邀请他到会客室,侍卫为他泡了一杯茶。团长问潘庭槐,这次来是公事还是私事?潘庭槐先说明自己是回乡并按照军部要求顺便来看看33师情况,接着提起宁村的茅竹。潘庭槐说,抗战前线瓯江布设水雷,这个军纪不能破坏。我只请求你调动一连(一百五十多人)的兵力,背茅竹翻越茅竹岭,放在白楼下的河里就可以了。不是免费,我可以给弟兄们报酬的。说着就拿出“调度证”,团长一看此证,随即一个立正姿势来一个军人敬礼。团长说,报酬免了,你也是为乡民渔业之事来的,我理解。后来,时任团长的钟炎兴竟派来一个营(四百多人)的兵力。这样,老乡们当夜到白楼下运输茅竹,再把竹排放到塘河里划到宁村,把茅竹一根根放置在13只渔船里,启帆开到五溪沙下面的白儿行浅海。一夜布网打捞,13只渔船鲳鱼满舱,满载而归。这当然是潘庭槐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

    后来,潘庭槐回到宪兵队,谁能料到,日寇的铁蹄踏到永嘉场,烧杀到宁村。他的父亲因不愿当日伪乡长,遭到日寇的迫害,他的祖父也因而被日寇残害致死,他家的房产全部被日寇烧毁。家仇国恨让年轻的潘庭槐义愤填膺,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1945年5月,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了。作为一名骨干的宪兵队长,潘庭槐与何应钦同坐一架飞机到达南京,参加何应钦主持的“日本投降仪式”,执行过押送日本俘虏的任务,还有幸见过被看押在上饶集中营的叶挺将军。那时与他共事的有他的老师王思本,还有同仁黄绍堂(黄埔军校西北分校)、王学彰等。

    如今,潘庭槐已是鲐背之年。他年事虽高,但思维敏捷,人生经历曲折,阅历丰富。他的“救助伤残兵”和“调兵背茅竹”的故事,在乡村传扬着、延续着……他对和我们同去看望他的志愿者扬帆说:“现在,你们志愿者把钞票捐赠给我,我把你们和其他途径的捐赠一起转赠给慈善事业了。”他还指着陈列柜上的证书告诉我们说:“那里还有我捐赠的荣誉证书呢!”我们朝着他所指的方向看,那里是龙湾区慈善总会颁发的扶贫救困的荣誉证书,潘庭槐老人家就是这样,把他自己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和别人捐赠给他的钞票积蓄起来捐赠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兵手记:潘庭槐(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dg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