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一直想付诸笔端;但是受于焦虑的情绪迟迟没有动笔。不动笔在于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难以展开行动;即使展开行动,行动也是混乱的。我想这也是经过一百多年中国模式的探索得来的真理。即实践出真知,真知升华到理论,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的思维模式吧。
当然,这个议题来至于儿子。因为有一次在和儿子的聊天过程中,小子给我指出:我们家的人不会道歉!
当时我跟儿子说道,中国人含蓄的性格很少会直接说“I’m sorry!”;但是没有直接说“对不起”,并不是说中国人不会道歉。实际上中国人的道歉方式跟国人的文化基因有密切的关联。
我们夫妻俩大学所受的教育跟西方的课程有关;儿子曾经也在国外游学过。所以,我们对道歉的方式比较倾向于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就是有错就认,当场就跟对方说“抱歉,或者对不起”话语形式。但是回国以后,由于我们从小经历的家庭教育和熏陶,还是以“含蓄”为主。所以,渐渐的又回归到主流社会。
因此,回归现实,我跟儿子说我和他母亲的相处模式,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已经有了彼此的默契;而不是碰到问题,或者一方有错的时候用最直接的西方模式来解决。当时,儿子的反应还是坚持他的意见,不想再听我的“理论“。所以,我也戛然而止,不再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毕竟在双方坚持己见的时候去辩驳,即使是真理也是难以被接收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冷静期,我自己可以客观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着把国人的内敛态度以《道歉的N种方式》为题来加以阐述。
第一种道歉方式,毫无疑问就是最直接;但未必是最有效的以“对不起”的话语来体现。虽然国人的思维在经过几十年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熏陶之下,从而体现到道歉的语言模式也是更直接、更简单。但是,是否有效,值得商榷。即使过错的一方,或者愿意主动道歉的一方先开口;但是另一方未必觉得对方是诚恳的;或许认为对方是息事宁人的一种应付手段而已。当然,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惯性之下,这样直接的方式,我这个中年人还是很少见的。
第二种道歉方式叫沉默。如果双方发生冲突,尤其是家庭矛盾,一方首先冷静下来,不再和对方争执,而是主动“偃旗息鼓”,默默的退出从争执可能聚变为“热战”的更为恶劣的境地,其实也是一种道歉的方式。尤其是夫妻之间,总有东风压过西风的一方,在这种语境之下,甚或是生活的默契也好,主动退出争执的一方是希望争执就此为止,而另一方经过多年的婚姻生活,也能领会到对方是退让和道歉的一种方式,所以也会显然接受。
第三种方式是在有过争执之后,双方冷战了一段时间。其中有一方在某一天做一件对方喜欢的事情。例如主动做一份对方喜欢的饭菜,或者为对方买一件心意已久的礼物送给对方,对方顺驴下坡,拾级而下,摒弃前嫌,重归和好,也是彼此能够接收的道歉方式。
就我短短几十年的生活阅历,能够想到的道歉方式总结为以上三类,其实就像托尔斯泰所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幸福的家庭基本一样。而国人的含蓄性格,或者文化基因的早熟导致道歉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诚如“落霞与孤鹜齐飞”和“哇,你看,那么多鸟”,虽然所指的是同一件事;但立意和高度天差地别。所以,最后希望有幸看到拙文的读者,能够给到我更多种关于“道歉”的其他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