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话:女司机就是不行,太肉!女人嘛,路盲也是正常的。还有这样的:英语太难了,错过了小时候的学习关键期,根本学不好……画画需要基础,我这么大了怎么可能画的好……男人有抱负是正常的,我是个女人,是不是不应当显得太有野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1704/7cfab3f9b14e6630.jpg)
这样的观念如此熟悉,熟悉到几乎内化为无需验证的结论。
于是,当你身为一个女人,手握方向盘时不觉得自己可以驾驶的很好,遇到情况处理不好也很正常;当到了陌生的地方,路盲的你只会觉得晕头转向,依赖导航还是找不到具体的地点;当你一次次放弃捡起英语的努力,当你看到别人画画写作,却只是羡慕从未真的开始尝试……
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闪念,你会想到,这些说法真的对吗?你真的只是这些论断的验证者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地统计过,在开车技术很差的司机里,女性占多少比重,是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多。我见到过技术很好的女司机,也见识过开车多年仍然很肉的男司机。驾校的教练就总说女司机不行,但又承认,其实每件事都一样,有特别擅长的学霸,同样有特别差的学渣。
至于路盲这件事,好多年来我也一直以为自己是路盲,我分不清东南西北,也相信自己根本记不住路。但是后来自己开车出门的时候多了,没有什么人可以依赖,才发现除了学会看路标看标志性建筑,也需要对着地图反复看,看的多了,地图里的横线竖线就和走过的路相互印证起来,在脑子形成了我能理解的地图。
现在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习惯性地先打开地图判断自己的大致位置,看看附近都有什么。多数时候,我会在出差的时候晨跑。往哪儿跑基本上需要根据地图来判断,我会先看看附近是不是有公园、有城市的河滨道,要记住周边的建筑,跑到差不多的时候才能回去,不行的话还是要看地图。
在这个手机导航可以精确到10米范围的时代,总是找不到路,不是证明你是路盲,只不过说明你并不会使用手边的工具。
还记得学英语的论断吗?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讲到人的学习系统也要升级,举了很多学英语考托福的例子。你觉得难,是因为潜意识里你相信学英语是一件很难的事,背单词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学不好是正常的,记不住是正常的。但其实,放下这种观念,你会找到自己的方法。李笑来总结了用起来的方法,还有教你通过读英文原著学英语的伍君仪等等,都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路径,你不妨行动起来,去尝试去坚持,看看能收获什么。
其他的论断其实也一样,深思一下就会找到其中的破绽。那么笃定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会提问》这本书就讲到批判性思维,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结论,而要看论证的过程,是否逻辑正确,数据真实,没有偏颇和主观臆断。在那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论断里,有很多是以偏概全,有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多问几个问题,尝试去发现论证过程,作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种思维习惯,各路圣人流传下来的箴言,往往是直接得出结论,忽略或者根本没有论证过程。还有些则是心法,——也就是靠领悟相信。子曰的每一句几乎都是一个论断,信与不信往往只在一念间。于是我们也就习惯了直接去看结论,若有几分与自己相符,便正好套用。
因为,在潜意识里,这些观念,让我们的不擅长有了合理的解释,让我们的不会不懂心安理得。技术差是理所应当的,遇到解决不好的问题,推给别人就好了,出门要跟着别人,因为我不会记路啊!学不好也正常,谁让我成长在一个没有从小开发智力的环境里呢。
我们这么理直气壮地用那些观点为自己辩护,越是相信,越是能够验证。
但是,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观念,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的头脑遵从了你潜意识里认定的观念,固执地在那个框里不出来,也不相信可以突破。你可能想要尝试,但害怕冒险而失败的大脑,会一直用开始的艰难来说服你:就是如此,承认好了,还是放弃吧。于是,论断再一次被验证,那层束缚又强大了一些。一旦你把原因归于不可改变的因素,性别,先天,环境,内在的改变动力便丧失了。很多人正是以这些观念为借口,逃避行动的责任,亲手熄灭了自己的改变之火。
所以,别那么着急下结论,或者相信那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结论。即使是真理,也需要判断适用的条件和环境。去独立地思考,特别是,去尝试打破这些论断。
最大的障碍正是自己,最大的力量也来自自己。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讲到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她说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
认识到这些观念是种束缚仍然只是第一步。你有了改变的动机,离真正改变,还有很长的路。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行动有力量改变。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与行家比较,你只要比昨天的你更进步一点,就好。
今天的你,比昨天多记住了一条路,多学会了一句英文,多看出一个论断的逻辑错误,多写一段话,如此下去,改变自会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