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我看到了什么

作者: 好奇鑫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09:37 被阅读0次

    READ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纪录片,拍摄初衷是反映英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人生七年》以7年为间隔,记录14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的生活。从孩子们7岁开始到他们56岁,从1964年到2013年。

    用一部电影的时间,经历别人的大半生,我想用文字记下观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

    一、关于读书

    影片中的精英三剑客7岁时就被规划好了升学途径。以约翰为例,学前强化班毕业后到考斯特公学、威斯敏特学校再到剑桥三一学院。我一度以为这是贵族阶层特权,直到约翰说他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供孩子上学,自己生怕在既定求学路上上走错一步、考不上大学,也是拼了命的没日没夜的读书、假期打工补贴家用,最终才成功考上牛津并获得奖学金。

    尼尔的父母都是教师,但对尼尔的教育存在某种缺失,尼尔14岁上的是综合学校,后来擦肩牛津到阿伯丁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后辍学,21岁在伦敦工地搬砖,28/35在英国不同地方流浪,靠领取政府救济为生,42岁拿到开放大学学位,成为哈德罗市议员,开始从政。

    尼克是约克郡北部一个农场主的儿子,村里除了弟弟就他一个小孩,从小对事物存有好奇心、喜爱读书,从寄宿学校考上牛津读完博士移民到美国,一路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过上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


    读书可能真的是最快的捷径,让人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选择怎么过自己的人生。

    比你厉害的人比你更努力,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二、关于理想(工作)

    说到理想就不得不提布鲁斯,7岁采访的时候布鲁斯就是个小天使,说长大以后要到非洲去,多多少少教他们一些东西,14岁的布鲁斯表达了反对保守党的移民政策不满,21岁在牛津大学数学系即将毕业,28岁从保险公司离职就职于东区的一家公立学校,布鲁斯说私立学校是维持既有阶层的(虽然他也出身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教给他知识,教会他礼仪),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才能丰富大众教育资源,才有可能改变社会阶层,尽管这很难,35岁时他到孟加拉国支教,42岁和一名学校教师结婚,49岁到私立学校任职。布鲁斯说“理想是在一天天平凡的工作中磨灭的”。或许我可以这么理解:布鲁斯觉得,努力多年,明白了仅凭一己之力难以通过公立学校改变社会,婚姻、家庭更需要我。

     

    高富帅三人组在21岁时规划职业生涯,之后约翰和安德鲁在律政道路奋勇前行,约翰最终成为英国皇室法律顾问,安德鲁放弃律师行合伙人身份加入跨国公司法务部,查尔斯的文艺事业流光溢彩。如果说7岁的规划对他们只是简单地执行,21岁的职业规划他们需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有目标有野心更要有执行力。

    托尼7岁决定成为一名骑师,14岁辍学到马场当学徒,21岁经历几次比赛后意识到赛马没有天赋,决定当一名出租车司机,经过出租车司机学校培训以及自己对伦敦道路的熟悉,28岁有了自己的出租车,到56岁还在开着自己喜欢的出租车,期间学过表演、开过酒吧,生活丰富多彩。敢想敢干,目标明确。

    西蒙21岁在香肠厂工作,28岁时他说:我不想当领班或者经理,太麻烦了。若干年后香肠厂倒闭,西蒙到一家物流公司工作。

    保罗7岁后移民到澳大利亚,14岁想当电子工程师,21岁想当体育老师被告知要有大学学历,成为砖瓦公司初级合伙人,28岁单干成为一名承包商,42岁考了木匠证书,56岁和妻子一起在退休老人服务中心工作。

    三、关于婚姻(家庭、亲子关系)

     

    首先是对婚龄的讨论,琳恩和杰基在35岁回顾时,都觉得自己19岁结婚有点过早,最初单纯想的是一起玩乐、一起成长,但在思想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的情况下遇到对的人携手白头实属庆幸,更大概率的是分道扬镳。

    再就是婚姻观念,安德鲁夫妻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妻子作为全职妈妈负责照顾一家大小的生活起居,陪伴孩子成长。在我看来,他们幸福生活要部分归功于安德鲁,安德鲁没有大男子主义,能够尊重妻子并参与家务劳动(比如修建草坪)

    尼克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都是工作狂,尼克28岁的时候妻子说,我们的生活很忙碌、很不稳定。尼克42岁的时候,他和妻子离婚了,留下了10岁的儿子。尼克的第一次婚姻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的样子:生活节奏飞快,职业上充满升职加薪的焦虑。两个人都在追求自己事业,能够分给婚姻生活的精力就那么一点。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导火索(比如尼克妻子父亲在英国病逝),婚姻生活爆炸了。

    片中不仅仅是尼克的婚姻破裂,很多主人公或者他们的父母都离婚了。父母离婚大概率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苏西的父母在她14岁的时候离婚,苏西的14-21岁变得异常頽废,原计划的大学没有上,到巴黎秘书学校混了两年,采访过程中一根接着一根的抽烟。老年苏西回想起自己14-21的岁月是多么不堪回首。也正是父母的离婚让苏西的育儿观产生了变化,从最初的让保姆带孩子到最终自己带孩子,因为她明白:父母亲的陪伴与关爱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片中一位让人感到非常惋惜的主人公就是尼尔,尼尔父母亲并没有离婚,但他们对尼尔教育的缺失——没有教育尼尔如何面对生活,这可能也是现代生活中很多父母的通病。单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要求孩子用功读书,缺乏精神上的交流与引导。

    尼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结婚,但是自己一定不会要孩子,因为不管孩子的妈妈多么的积极阳光,孩子一定会被自己的衰颓影响到,自己不想让孩子承受自己承受过的苦痛。

    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保罗在情感表达方面一直有所缺失,这和他幼年缺乏父母关爱不无关系。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位好妻子,能够读懂他无声的情感、愿意随着他的小性子陪着他环游澳洲、愿意陪他幸福终老。

    除了教育、理想、婚姻,我还在片中看到了几点东西:

    1

    西蒙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接受寄养家庭的培训,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可能懒是他的选择,但善良是他的天性。

     

    2

    精英三剑客在28岁之前言辞犀利、一针见血,28岁及以后或言语中庸、或拒绝采访或带着目的接受采访;可能过了血气方刚的年纪,岁月已将棱角磨平,即使想到了什么也不说了吧。

    3

     苏珊在42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靠残疾补助金和前婆婆偶尔的资助生活,56岁时反对卡梅伦削减社会福利。如果苏珊在非福利国家,她的生活该如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七年》,我看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em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