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何把自己变傻?》 2011年
一、文章概要
1.作者从事留学考试培训注意到一个事儿,现在(2011年)的高中生托福考高分很容易,而他们的上一代人(即当时的大学生)却反而很难;
可作者教的东西是一样的;
作者思考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按照高考大纲,我们(上一代人)被要求六年学3600个单词,算下来,每天背不到2个 …… 也就意味着“英语很难,你很笨,每天2个都学不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信了;
这个过程就像电影 Inception 所表达的:“只有简单的念头才很容易被植入”
2.我们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傻,而(1)概念混淆、(2)概念不清 会让我们持续变傻,变得更傻 …… 毕竟概念就是我们在大脑里重建对于世界的感受的基础
很多人生活中的概念是混淆的:爱情与婚姻;学习与读书;历史与历史书;艺术与色情 ……
而杜甫就分得清“国家”与“政府”的区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事实上,混淆概念相对难度大一些,因为你要有两个概念可混淆 ......
而更普遍、简单的是“概念不清”;
比如,Extensive reading(泛读)的意思(作者每年接触的人特别多,发现)竟然有99.9%的人认为是“泛泛而读”;
4.网络上有一张911事件时候,双塔被击中后浓烟中出现魔鬼脸的图;
心理学家对此解释很简洁明了:如果你在此之前没有看见过类似的魔鬼形象,那么你看到的只是浓烟,或者顶多是类似人脸——魔鬼在你心中;
人类有个“模式识别”的功能,大脑不是把所有信息处理后再识别,而是迅速抓几个重要特征,然后与大脑中已有模式对比,只要差不多,就直接套用……
就好像你可能从你父母的大学集体照中迅速识别他们;
像TOEFL,SAT,GRE,GMAT,(考研不算)这类题目严谨的考试。只要你做错了,就说明你文章没看懂,之所以会觉得自己“看懂了”,就是“模式识别”在起作用;
5.以上其实也是由对于“泛读”理解不清所会导致的一系列麻烦事;
<b>也是大多数人概念不清的原理:“阅而不读”,他们只不过是习惯性在众多信息中寻找符合自己已有模式的信息,然后就相信了自己的理解 —— 按照这种理解去攻击别人,事实上都是自己的假想敌。</b>
6.思考很重要
二、个人思考(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人脑的“模式识别”会让人在交流的时候很自然地觉得自己理解对方的意思了,就算在此之前已经知道“模式识别”的存在,也很难避免。
我自己的这系列笔记中有个“文章简要”模块,经过多次思考调整修改之后的版本,我希望它是“以简洁又尽量简短的话来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
起初的版本,就像个写给自己看的小笔记,相对现在的粗糙很多,也觉得公开的必要。
仔细想想,既然当时已经很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多少说明自己也足够深刻地知道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
进而,又因为自己确实主动投入了时间精力,所以也很很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应该做得不错。
直到有一次,我在复习以前做过笔记的某一篇文章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明明自己花了不少时间整理出来的笔记,竟然完全理解错了,这个打击真大~
反思之后,我决定在整理作者思路这一部分不能再偷懒,开始更注意自己整理出来的内容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
多次尝试之后,我觉得这个角度效果不错,追求以“能够让他人完整准确理解原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018.10.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