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关于认知偏差的最严重认知偏差》 2016-03-12
一、文章概要
(注:不同颜色的文字是为了划分文章结构,易于理解。另,还请以阅读原文为主,阅读笔记只表达了笔者的理解)
1.关于"认知偏差";
2.认知偏差中最可怕的是"偏差盲点"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就像,汽车的后视镜有盲点,我们知道那个盲点,就会想办法小心,而如果我们并不知道盲点的存在,连"想办法避免"都没有。
认知盲点有三种变体:
1)不知道自己有认知偏差;
2)认为自己认知偏差导致错误的程度低于他人;
3)认为自己已经彻底克服了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哪怕是磨炼到专家级别。
3.做个清醒的人要走过的三个阶段:
1)基础、普遍的认知;(核心:清楚的概念)
2)逻辑训练;(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formal and informal logic)
3)反复纠正认知偏差;
很多人第二阶段都过不去,统计表明70%的人逃不过"确认后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的逻辑错误:。
即便走过了第二阶段,还有可能"走火入魔",因为缺少对于认知偏差的认识,很多看起来正确的逻辑推理实际上是"荒谬"、"不可能"、"无意义"的。
走过第三个阶段,那需要耗尽一生去挣扎,但值得。
4.作者26岁才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在新东方教了"一辈子(七年)"GRE/GMAT写作后,在逻辑上终于有了自信,相信虽然自己还会犯逻辑错误,但可以通过反复反思来纠正。
走过第三阶段是在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过程,走过之后看到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5.作者办"新生大学"的初衷:"让那些挣扎着走过第二阶段,挣扎着走过第三阶段的人相互之间多少有个照应。"
在这里有一个好处是确定的,能够认识更多主动的人。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1.关于认知偏差的认识,就好像是"第三维",这一维不存在的时候,很多逻辑推理最终会显得"荒谬"、"不可能"、"无意义"、甚至只不过是"乱七八糟"……
2.相信自己即便偶尔会犯逻辑错误,但可以通过反复反思一定能够纠正 —— 这很重要,知道自己怎样才应该是对的,很重要很重要。
3.我(作者)个人的经历是在 26 岁那年才开始正式步入第二个阶段,之前基本上都是懵懂,偶尔有些正确的决定仅仅来自于对知识的笃信,与此同时也一直在"战战兢兢"的状态下蹒跚前行。
三、个人思考(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任何时候,人们都很难意识到自己哪儿想错了,其表现出来有时会固执得让别人无奈,就算别人出于好心来帮帮自己,自己内心反复纳闷了,怎么就没人能理解我呢 ......
2016年的时候我开始正视"成长",真是表现出一副对于知识的狂热样,常常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而热血沸腾,而在今天看来,那些想法是真的荒谬、可笑、天真。
也许这就是应对"认知偏差"更好的方法,不是依赖别人帮你,而是把时间线拉长,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不同的状态下、甚至成长到更高的维度上,反观自己的想法。
在这点上我也挺幸运的,虽然一方面是狂热的自以为是,但另一面脑子又莫名其妙地注意到了认知偏差的存在,脑子里时不时冒出这样的想法:"我真的想不出来自己错在哪,但不断成长的话,未来我很可能会知道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而且没有想象中那么久远,每过一小阵子就发现自己在某些地方想错了,应该如何调整。
这系列笔记就是这么个过程,每个阶段都觉得自己挺对的,但确实每过一段时间总能找到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比如"文章概要"这部分就是这么来的:
我发现,如果把文章逻辑整理出来,首先能够帮自己更好地理解。
而更为重要的是,按照自己整理出来的逻辑,在自己脑子里试演一遍,如果遇上不通顺的地方,再回去看看原文,总能发现自己原来看漏了、理解错了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个能帮我尽量避免一些认知偏差的好方法
如果你在阅读我的笔记,你也可以试试,自己阅读文章之后,再读读我的理解,如果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有可能是我理解错了,也有可能是你理解错了,跑回去原文看看,肯定对加深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2018.1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