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想疫情期间有这样一件事,一天儿子上网课有些倦怠,晚上老修准备好了晚饭,恰巧是儿子最喜欢的涮羊肉。
我一边瞅着儿子喜欢吃的食物,一边看着微信群里不停催作业的信息里反复跳出儿子的名字,心急如焚。
“完不成作业就甭想吃饭了。”我心想在美食面前,我就不信你不乖乖地完成作业。
可儿子像是铁了心似地说:“不吃,也不写。”
我们和女儿故意动作夸张地去布置晚饭,可儿子像一摊泥软在沙发的角落里。我心里竟出现了这样的想法:“咋就那么没骨气啊!赶快写完就那么费劲吗?”
后来老修坐到他的旁边聊了几句,然后走进厨房,对我说:“孩子今天不想学,就不学吧,咱们大人有时候还会懈怠,更何况是个孩子,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饭啊!”
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有点能理解孩子了,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也默认了他坐到餐桌旁。
在老修的带动下,一家人餐桌上的气氛像往常一样。
饭后,我问儿子今天怎么了,儿子说:“本来就爱运动,天天闷家里确实有些烦躁,对网课也产生了厌烦情绪,想放松一下。”
我向儿子表示理解,并且抱了抱他。孩子还主动说明天一定把作业补上。
事后,我很感激老修的及时出面为孩子说话,也很佩服老修的智慧。
再看看自己,有时候太急了,恨不得孩子能利索地做好每一件事,催着孩子写作业,赶着孩子做家务……仿佛孩子没有按时做完所有的事,就会后患无穷,有个急性子的妈妈,光顾着低头赶路,把孩子当成没有情感的机器,其实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大家想想,偶尔的不完成作业和被爸爸妈妈忽视哪一个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2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短短的几句话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容的等待,在孩子身旁陪伴他静静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可是现在的父母是生怕孩子慢下来的,孩子慢,就怕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于是家长捏着一把汗,一副跃跃欲试冲向战场的模样。
孩子在急躁父母的催促下,要么变成只顾工作,麻木的机器一样;要么油盐不进最后干脆甩手不干。
所以我们家长要放下自己的执念和控制,让孩子慢慢地去体验自己的人生,从容地去闻一朵花,自在地去欣赏每一副画。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急不躁;在孩子需要喘息的时候,充分理解,世界那么大,路还那么长,亲爱的孩子,你真的可以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