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身体不适,只能写个梗概,我会回来填坑的……
为了不沉浸在身体的不舒服中,下午撑着身子去厨房做了甜点,过程中非常期待,一直观赏着烤箱里变化的过程,但完成后只吃了一小块,就没有食欲了。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与饮食的关系,于是很自然地联想到精神分析关于“口欲期”的假说,更自然地,就到了“控制”的话题。
图源网络
施于外界他者的,我惯用“控制”,施于内在自己的,我惯用“节制”或“克制”。虽然统称“控制”会更显专业些节制,字面意思是“限制不使过度”,对应于“纵恣”——肆意放纵。(看我多维护对自己的控制这一动力啊)
当我们用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吃”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容易涉及到母婴关系,人最初的快乐、满足的感觉来源于母乳的吮吸和被喂饱后的舒适,简单来说,原初的快乐来源于“吃奶”。
对口欲需求的进化,从吃奶开始,到孩子玩口水泡泡、吃零食、嚼口香糖,包括成年人对吃东西的喜好、对讲话的喜好,等等一切与嘴巴功能相关的,都属于口欲期的研究对象。
有一部分人,我们所称的“厌食症”以及“暴饮暴食症”,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解释是通过对食物的过度摄入或过度排斥达到对自己做主的目的。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摄取,象征着宣布自己对自己的主权,往往他们的生活中会被过度入侵,也许是以关心之名,让当事人感到生活被他人掌控、管制等。
讲到这就会想起“心理皮肤”,当心理界限被侵入,人体会制造心理皮肤,如皮肤炎症、鼻炎、哮喘、大面积刺青等,用以标识自我主权,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的,需要被分析才能提升到意识层面,太早与来访提及,往往会被驳斥为“环境因素才会过敏”或者“我就是喜欢刺青,兴趣而已。”
与厌食和暴饮暴食不同的另一类人,是“无欲望者”。对这样的人群来说,食物只是用来维持身体机能的工具,吃什么无所谓、无要求、无喜好,看似无欲无求,实则是对“满足”的回避。没有欲求,就不存在渴望,亦不存在满足与否,即不存在失望。
在讨论这部分的时候,作为心理学者,我们需要核对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方是对大部分“俗事”都无兴趣,还是只对少部分事情无兴趣。否则容易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过于绝对化。
如果一个人对吃不感兴趣,但很喜欢看电影或者喜欢看书、网络吃瓜……那我们就不能急于给对方下出某种断言,但换个说法——“连吃都不感兴趣”,这就是问题大了。
对吃都不感兴趣,听着都感觉到淡淡的忧伤。
想到一句分析时犹如手术刀的话“听起来你似乎不允许自己快乐。”
写到这,我总算松口气,虽然我不爱吃,但我爱看所以我有让自己快乐的途径但是另一种病态叫做“窥探”~反正心理学里到处都是坑,看你要跳哪一个了。
为什么说是不允许自己快乐呢?
因为吃是最初的快乐来源。当我们连吃都无法快乐的时候(前提是除了吃之外也没有其他可以快乐的因素),相当于连“妈妈的乳汁”也无法让我们快乐,那最后的一份快乐源泉,也干涸了。
而无法体验到吃的快乐,是自己压抑的,并不是别人剥夺的。如果是他人不提供或提供不了能够让你快乐的食物,说明你还是有快乐的欲望的,你体验到的是“未被满足”,但当我们连欲望都没有的时候,要么是我们本身没有这个因子,要么就是被压抑了。
压抑的缘由也比较明显:如果我们能够被激活“快乐”的情绪因子,那么基于对立统一原则,我们也能够激活“不快乐”的情绪因子。因此,当我们压抑快乐的时候,也是在压抑或者说回避不快乐。
想起一件与之无关又有关的事情: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常年在外打拼,到了过年才回故乡看望老人,老人在经历了一整年的孤单寂寞冷之后,突然在过年这几天感受亲子家人之间的热闹欢愉、承欢膝下,而经历了这屈指可数的几天快乐之后,他们又将面对一整年的孤单寂寞冷。——有时会想,这种集中的快乐轰炸带给留守老人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