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读《这是真的吗》 获得的新知:
首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会怎样?这个作者总结得特别精炼:第一,耳根子软;第二,容易受伤。
耳根子软带来的问题就是容易受伤或者伤害别人,甚至有时候这种伤害来自你的愤怒。比如你被一篇文章挑唆,情绪爆发了,然后你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应该跟着一块儿去骂人,一块儿去伤害别人,这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带来的结果。
什么叫批判性思维呢?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用证据评判断言的技能。断言就是一个结论,有人告诉你这么一个结论,你需要怎么评判它们正确与否呢?要用证据来评判,而不是通过直觉、感受,或者这个人说话的表情和技巧。比如教育程度跟收入之间是不是有关系,你得去看相应的统计数据,结论确实是教育程度越高,相对地,收入也会越高。那原因是什么呢?这个作者说教育程度和收入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就是我们讲,“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读了那么多的书,是为了能够明辨是非,学会用证据来评判断言,而不是简单地凭自己的情绪来做判断。
根据、理据和结论这三个部分都是可以进行评判的。
最容易的是针对那些你讨厌的人进行批判性思考,你跟这些人不是一个阵营,你看到他就不喜欢,所以对于他说的话,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质疑,要么质疑他的根据,要么质疑他的理据,当然最终是为了质疑他的结论。那比这个稍微难一点的是质疑那些你认可的人。
你难以对自己认可的人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你的家里人、你喜欢的老师、朋友。难度最高的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绝大多数人这一生中所吃的最大的亏,都是因为自己骗自己。就是自己有一个坚定的想法,然后一直认为它没有任何错误,不能够被质疑,甚至被别人质疑了,你还会生气。
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学会批判自己的思维。
二、与此相对的叫有缺陷的日常论证。
第一个叫传闻。造谣的人未必要说谎话,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个叫作针对人身的论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辩论,往往不是辩论事情的是非对错,我们是直接判断“这个人是个坏人”,我们只需要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忽略他的言论。只要你给这个人贴一个标签,他所说的话就变得不重要了。
第三个就是神话和谬见。我们对于很多断言都会武断地否定,比如全球变暖这件事。
第四个是民间智慧和隐喻。民间智慧最重要的说服力来自押韵,这个我们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讲过,当人们听到一句押韵的话的时候,就很可能觉得似乎很有道理。比如当你要决策一件事,有一个人跟你讲“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你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要赶紧决断;但如果换一个人过来跟你讲“《论语》里说‘三思而后行’”,你觉得也挺有道理;再换一个人说“筑室道谋,三年不成”,你又会觉得不要跟别人商量了,要赶紧做决定。
第五个是事实。在社会学的领域,所有的事实都是社会性的。什么叫作事实是社会性的?就是你选择相信哪一个事实,你选择哪一个阶段的事实,你选择这个事实的哪一面,这些都叫事实。但问题是有人断章取义,只剪了其中一段,那一段也可以说是事实。所以,事实是社会性的,事实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最后还有一个叫作日常推理。日常推理的典型特点就是人们不愿意花力气,人们会沿着最容易推理的思路去思考。
对于前人所说的东西,我们不是一味地接纳,我们是在不断地评估、继承、尝试、再革新,才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所以,有批判性思维代表着进步。如果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受到了约束,在学术领域内做研究不敢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就很有可能会让人类的进步变缓甚至停滞。
三、 具体做法:
我的批判性思维不强,原因是不爱思考,嫌费劲,简单接受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以后要克服有缺陷的日常论证,遇事多想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