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五二:到哪里去找那么好的心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你来信中说:“良知也有其发端的地方。”等等。
这或许是你听得不够明白的缘故吧。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恒照”——恒常的照心。心的本体,无所谓发端不发端。即使妄念产生,良知也并非不存在,只是人们不知道去存养它罢了,因此有时会放失它。即使昏庸闭塞到了极点,良知也并非不明朗,只是人们不知道要去省察它,因此有时会被蒙蔽。虽然良知有时被放失了,但它的本体依然是存在的,只要存养它就可以了;虽然良知有时被蒙蔽,但它的本体未曾变得不明朗,只要体察它就可以了。如果硬要说良知也有发端的地方,就相当于认定它有时并不存在,如此良知也就算不得是心的本体了。
相信,是一种力量。
如果不相信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意味着并非人人、时时都有一颗向上的本然之心。也就意味着“性本善”的不成立,同时也就意味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荒唐,沿着这个逻辑进一步推演,人人皆可“学为圣贤”便成了痴人说梦。再进一步推演下去,大概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了。在这一逻辑背景下,人求不求学,便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了。
反过来再推演一次,既然相信人人皆可“学为圣贤”,就要相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同时也就要认同人人、时时都有一颗向上的本然之心,换句话说,就要认同“良知是心的本体”。
王阳明心学的许多思想,都建立在对人类命运深度推演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角度解决人之为人以及人之为学的意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表述上,往往有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特别是那些经由他的弟子理解、转述的地方,往往让今天的我们倍感费解。
既然是心学,就要从言者的发心出发去理解他的思想。
张载讲“为天地立心”的话,很为后人所认同。人生是要为天地立心的,到哪里去找一颗可与天地匹配的心?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天地心”?直到今天,还有人争论性善、性恶的问题,假定人性本恶,生而为人,能为天地立颗什么心?
到哪里去找一颗足可与天地相配的心?难道要在我们的“腔子”外吗?这或许才是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逻辑起点。既然这颗心就在我们自己的“腔子”里,它又是足可与天地相匹配的。它便一定是本然向上的,也就是所谓的“良知”。如此一来,人穷其一生就是要致心中之良知——彰明、完成心中的良知,这件事放到一个更大的视域下,就是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
再回到陆澄的执迷,如果良知真如他所言,也有个起处,便意味着良知未起之时,它在我们的“腔子”里是不存在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良知不是心的本体。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王阳明整个心学系统的崩塌。
王阳明的贡献不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关于心的科学,而是为人类人之为人的人生找到了一个光明的去处。只要相信这个去处,相信自有相信的力量,人类便一定会沿着那个方向接续奋斗,通过不断地究竟、试错,无限趋近于那个理想中的光明所在。
到哪里去找那么好的心?王阳明说得很明确,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腔子”里。这便是良知的出处,有生一天,良知便存在一天。覆灭之日,个人的良知才会归于寂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