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羔裘》:到哪里去找那么好的人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论语》中,多次写到时人、弟子请教孔子某个人是否具备某种美德的情况,孔子一概是讳莫如深的,总是对这一类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也就是说,孔子一生很少评价某某是仁的,某某是不仁的。某某是君子,某某是小人。如此一来,老人家无意中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中植入了向内求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说一应道德上的精进都是拿来引导自己的,决不拿来框定和责难他人。
我们看《诗经·郑风·羔裘》中“羔裘如濡,洵直且侯”的君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者“孔武有力”,因为他的存在“邦之司直”。看“羔裘晏兮,三英粲兮者“邦之彦兮”。大夫们“舍命不渝”“孔武有力”“邦之司直”“邦之彦兮”,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即便是做到的人也不敢如此自诩。这也是这首《诗经·郑风·羔裘》主题引人争议的原因。
《毛诗序》认为:“《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言外之意就是说如今“到哪里去找那么好的人”?之所以要写出如今已经找不到的“那么好的人”,就是在讽喻当下的官员;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这首诗是在赞美郑国朝堂上的人才济济,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不同的贤大夫形象。实际上,朱熹《诗集传》也抱持相类似的观点,认为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辞”。更有好事者结合“子产不毁乡校”等史料,认为这首诗就是赞颂子产等贤大夫的。《春秋》中记载,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韩宣子时,子产曾赋《郑风·羔裘》。也就是说子产本人在外交场合曾经吟诵过这首诗。子产怎么会当中吟诵一首赞美自己的诗?如此一来,这首诗中描述的贤大夫更加的难以确定了。
到底是“讽”还是“美”?诗歌中的“彼其之子”在《王风·扬之水》《魏风·汾沮洳》《唐风·椒聊》《曹风·候人》四首诗中都出现过,考虑到这四首诗的主旨都是讽喻,《诗经·郑风·羔裘》的主旨大概率会是讽喻。
《诗经·郑风·羔裘》用一多半的篇幅来描述贤大夫的外在衣着和观感。“羔裘如濡,洵直且侯”、“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先后写了衣着的润泽、豹饰和光鲜,隐隐透射出着装人的正直、干练和贤能。
除了间接表现之外,诗中还用到了三个直接描写贤大夫之贤的词汇——舍命不渝、邦之司直和邦之彦兮。
所谓“舍命不渝”表明贤大夫临利害而笃定不变;所谓“邦之司直”是写贤大夫刚毅有力,能力挽狂澜、独当一面。所谓“邦之彦兮”是说贤大夫文采高妙,是文中魁首。孔子曾经描述过郑国外交辞令产生的过程:“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若没有一定的文采,也算不上是贤大夫。
身着润泽羔皮袄,为人正直又美好。就是这样一君子,利不动兮害不跑。
身着豹饰羔皮袄,高大有力好英豪。就是这样一君子,挽狂澜兮当真好。
羊羔皮袄真明艳,素丝装点璨璨然。就是这样一君子,夺文魁兮不二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