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朋友微信求助,诉说表妹准备结婚,但双方对礼金的多少没有达成一致,表妹很烦恼。谈论婚姻大事,这礼金大概就是日后男女家族关系的试金石,给多少,怎么给,都有讲究,很早我就想说道说道,此处只就个人经历谈点个人观点。
这结婚讲究门当户对,真心觉得是至理名言呀,特别是有了下一代,婚姻真不仅仅是小两口的事。而矛盾也大多出在门不当户不对的那一类。男女双方谈婚论嫁了,由于礼金之事谈崩的不在少数。是坏事也是好事,迟早要崩不如早点崩,等到结了婚,有了孩子再闹一出,人生太宝贵,没意义啊!
门不当户不对的,不管成与不成,大多为礼金之事有纠葛。女方,有为女儿的物质生活有保障,会提出房啊,车的要求,中国丈母娘嘛!
表妹那边有点尴尬了,男方之前答应的数目后来反悔要打折,理由是借出去的钱还没要回来,等有了再补上。女方倒也没狮子大开口,也是当地一般水平,一听有变故,丈母娘不干了。
我给表妹的建议是,有几种解决方案,一是强硬型,不按之前答应的来,就吹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女方手中。二是体贴型。准新人们去做个调研,是否真没有,再寻求丈母娘的理解。三是迂回型。以小两口的名义去借钱,把这个礼金凑齐了再还,对两边老人都有交待。四是佛系型。小两口各自做双方父母的工作,不落俗套,不办婚礼,旅行结婚,没有礼金困扰。
这四种建议方案适用于不同的家庭,不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能解决问题就是好答案。
还记得几年前,我处于表妹,好的是,我有个恨嫁的爹妈,两万块就舍得把我嫁了。数目是真的,但确实是开玩笑啦!我爹妈很疼我的。不过话说农村菇凉也不止这个价呀。
古人云,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在自家亲戚和朋友之间,这事也不是个事,每个家族都有一两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知肚明,只能吐吐槽。
至于涉及到两个家庭了,这事就变得复杂起来,也耐人琢磨琢磨。我爹妈也有期待,只是本着将心比心,延长了兑现期,后面故事不表。
礼金的背后是情,是义,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承诺,是责任,在于及时,量力而为,更依彼此的关系亲近还是疏远。但礼金始终代替不了情,因为你无法为情定一个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