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傻多读书。我从五岁上学到大学毕业,一直到现在已经人生四张了每天还要读书,就是因为傻。弱弱的问一下,你读书吗?
小孩子都喜欢跟在大孩子的屁股后面玩,不让跟也要缠着,就是挨打了一会就忘记疼继续跟。五岁时,大伟,恒金,三哥,海波,周刚都上学了,一下子没人跟了,就没得玩了。我爹就去找冯老师,冯老师说,太小了,不收,六岁了再送来。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只有小学,不满六岁不收。我爹就软磨硬泡,冯老师勉强答应了,跟着玩吧。
那时小学一年级就跟现在的幼儿园小班一样,刚上学哪里懂什么规矩,调皮捣乱,打架疯闹,逃课摸虾,下河捉鸭,冯老师特凶,不听话拿起竹条就打手板心。我规规矩矩的坐在后排,半年过去了连名字就不会写,有时也跟着同学逃学,不过老师打人的时候没有打我。
年龄不够,留级来凑。留级的人,同学就是多,跟小伟,少明,前进,黄刚成为同学了。黄刚学习好,从随州二中考上清华大学了,是我们那一带的名人。那时的书没啥好读的,课外就看小人书。
上三年级了,换新校址,距离远,黄河村里好多学生转校去曹家台上学。这一下子同学又多了,刘猛也转过来了。这一年我十岁,读书才真正开窍,期中考试,获得了人生第一张奖状。
刘猛学习好,也爱看小说,上课时老师在前面讲,他在下面看书,他把小说的封面撕掉,换上语文书的封面,老师从来没有发现。他看完一本书,我就抢过来看,有次看的太入迷了,老师走到课桌旁边来了,拿起书念到:“小鱼儿刚离开恶人谷……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前进家里有几本书,是古龙和梁羽生写的,《龙少爷》和《塞外奇侠》,真的好看,放牛时带上,几天就看完了。
少明家有本《隋唐演义》,从这本书里知道了李世民,秦叔宝,薛仁贵,程咬金,罗成几位英雄好汉,明白了春节时好多人家的门上有秦叔宝和薛仁贵这两位门神。
上初中了,学习任务慢慢就繁重了,老师们说的那些除了课本之外其他的所有杂书都不许看,发现就没收,语文老师推荐我们订作文报,学习天地还有作文大全。作文书真的没什么好看的,提不起兴趣。
高中时痞子蔡很火,写了本书叫《第一次亲密接触》,全部是网络语言,就跟QQ聊天一样,同学们争相传阅,不过,班主任看到了就没收。原因很简单,处于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很容易早恋,班主任怕大家看这类书会早恋,他把早恋定为高压线,任何学生不能碰,他甚至苦口婆心的劝大家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大学,在大学谈恋爱没人管,关键是大学校园里帅哥成堆,美女如云,一定要考上大学。
高中暑假时,在二爹家看到一本书《水浒传》,二爹不看时我就看,一个暑假就把《水浒传》看完了。
因为看过剧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所以这三本书我都没有看,着实可惜。大学时,阿泽居然能背诵林黛玉的葬花词,让我佩服不已。
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四大名著,至今我都没有全部读完。至于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估计今生就不会碰它了。
大学老师鼓励我们多去图书馆,我计划大学四年看完一百本书,心理学,哲学,历史,名著等,大学毕业前还真的看了一百多本。
网红凤姐有句经典的话: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她能火真的是有原因的,会炒作,同样一句话,到她嘴里就不一样,看来她确实读过不少书。
李云贵教授书房里都是书,从墙根到天花板,都放满了,有部分书还是他自己写的,他是武汉大学的大才子,最早在宜昌师专读书,后来考进了武汉大学。每次去他家,他都会把我带进他的书房,让我随便挑,随便看。不过我基本不带走,那些书都是他的宝贝。
2009年时在上海浦东新区,二哥带着一众兄弟每天早上在呱呱语音房间领读《弟子规》,每人读一段,琴姐是班长,三哥志斌积极参与,均国读的非常标准,金村读的非常好,我用随普话读的,自认为读的很好,其实没几个人听清楚了。《弟子规》值得经常读,需要用心读,需要读进骨子里去的 ,是本好书。
二哥喜欢读书,基本一个星期读一本,读完了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确认让人佩服。他家有很多书,去他家时,只要闲下来时我也会寻基本看,有次看到《西点军校二十二条军规》,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话:“是的,长官,没有任何理由。”
群里发好多消息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毛老爷子喜欢读书是公认的,他读书时喜欢拿支笔在书上圈圈点点,精彩的地方作上批注,他还会写文章,写诗词。在烽火岁月,他的家当就是几大箱子书,跟着他南征北战,哪怕敌人追的很紧很近,他都舍不得扔一本书。在他生命最后时光,因为视力不好,他让警卫员每天读书他听,他真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台湾傅佩荣教授说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因为30岁以前你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从40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已对人间冷暖、人性善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应该用道家的智慧将人生看成一个整体,要逍遥一些。50岁左右则要读《易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傅教授说的很好,不同年龄阶段就应该看不同类型的书,例如佛经,60岁以后读比较好,年纪太轻不要去碰,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看不懂,悟不透。
谈到读书,培根是专家,上学时语文课文摘录了他的一篇《论读书》,大家也可以百度一下,原文是英文,有好几位翻译家翻译出不同版本,廖运范老师翻译的简洁,准确,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人这一生要上两次学,一次是小时候上学到离开校园,一次是上社会大学终身难毕业。社会本身就是一本书,我还没有入门呢,那就慢慢读吧。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看你怎么读,其实自己就是一本书,自己就是作者,看你怎么写。
早上6点起床,锻炼身体,然后读书到8点吃早餐。明天你也跟着来读半个小时的书,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