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诗经》《楚辞》还没开始,这文学之根,了解还需要读点历史,算而今,《诗经》三百零五篇已经学了快九十篇,也就是到了十五国风中的齐风,渐渐的对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等有了个轮廓性的感觉。比如诗经中的男男女女,诗经中的猎手,东门游玩,北门的意向,弃妇、送别、思夫、以草木鸟兽起兴,新婚的女子、催晨起上朝打猎等等。不难说这里面有采诗官自编自写的痕迹,也有讽刺的东西,二千多年前的周朝、春秋时期,民风就是这样的淳朴,虽说那会表达的十分有限,但是这些就是流传下来了。
�昨日突发奇想,不知道能不能给《诗经》设定一个男男女女的世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罢,“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也行,又或者“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把里面的事情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比如对相貌描写的,如《硕人》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都集中到一人身上,男子打猎,上朝、被征召,上前线,归来,婚嫁等等,这些题材在《诗经》中都很好的体现了,虽说是要唱的,但是读着也很美。
此外别的书目如《水浒传》已经读到91回,宋江开始征方腊,从公孙胜回山学道后,渐渐地感觉水浒中开始悲凉的气氛,这气氛往后还要延续下去,到第一次魂归战场的人,不知道到时候会有何感想,说实在的后三十回招安后让人看的没意思,不及《红楼梦》一半水平。想当初看《封神演义》的时候也是觉得,写的好粗糙。
现在想想,暑假开始先看了神话,也写了一些内容不过忘得差不多了。到了先秦,还没开始学,笔记上记载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虽然能理解,但是今日读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顿时觉得汉乐府这些诗句不必唐诗差,只不过后者越加成熟,词字句更加琢磨罢了。
汉唐之间四百年是个极其混乱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和春秋战国相比,又是一次思想爆裂的表现,虽说比不上诸子百家,但是为后世的文体提供了好多参考。这个时期是个贵族制的时期,读书人展现出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混乱的社会。民族之间也有了融合,虽然这融合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把五胡乱华说成少数民族南下学习汉族文化就真是哔了狗了。
汉末的乱七八糟,三国鼎立之后,两晋开始入世,黄巾之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三乱最惨的是百姓,用现在的话将完全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战争和杀戮,文人墨客们纷纷开始受老庄的影响,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归隐山林,寻求长生,写出来的诗都有仙心。
山水的滋养、是诗人眼中理想的仙界。那种虚无缥缈,对生命的不安占据了极大的比例,独有延年长寿之术,方能安慰自己。那种对山水的赞叹和欣赏,名门望族从归隐求长生无果之后改成了游乐,修身养性。所以郭璞的游仙诗的初衷至此便改变了。穷则思变,变则通。刘勰说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词比穷力而追新。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注重描述山水之景,从记游、写景到兴情、悟理。模范山水渐渐产生,风景一词最早则是出自南朝,写山写水乃至草木花卉鸟兽,巨细而靡遗。
从虚幻到写实。郭璞的游仙诗、孙绰的玄言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这一步步走来,正是应征了《文心雕龙 明诗》里面的“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此乃是中国古体山水诗的产生。
难怪谢灵运说道“美人不来,知音难盼。”,不知他蹬着自己发明的谢公屐,以巧构形式之言,发出对纯粹美的追求。看来陶渊明恬淡纯美的田园生活又是另外一种心境了,但是这里面又充满了寂寞,“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后来,我回想宇宙之广大,四处无边界,人世又喧嚣,独处一隅,听风声鹤鸣,叹四海深邃,觉这天高地迥,哪里兴尽悲来,明明未兴已悲,这万水千山,何地才是归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