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去厦门耍玩几天,刚刚回来。
此前曾几次去过厦门,行程似已淡忘,真滴,这年事已高就是容易忘事儿,连去过几次厦门都模糊不清了。只记得头一次去厦门是在九十年代初,那次去了鼓浪屿,顺着小路径直上了日光岩就返回了,最近一次是六年前,去厦门参加“9.8”投资恰谈会,虽然最终没谈来神马投资,但借机乘船海上观厦门,也是收获之一。两次去厦门都是公务所然,顺便又会了会大学的同窗,公私兼顾,一举两得。
周五抵厦当天,午后去了厦门大学。晚间先是步行约五公里来到中山路附近吃碗炸酱面,然后乘轮渡来到鼓浪屿。夜晚的鼓浪屿游人依旧很多,古追茶馆里倒是较为僻静。古追奶茶是从网上搜来的“鼓浪屿攻略”之一,意即游鼓浪屿必到之处。据说“古追”是一只八哥的名字,闽南语的古追就是精灵可爱,讨人喜欢之意。店里的伙计是几位九零后男孩女孩,倒是也蛮精灵的,他们坐在沙发里不紧不慢地招呼着客人。我一边品着奶茶,一边信手翻着杂志,很是惬意。茶馆广告上,一位法国魔术师夸张地称赞:古追奶茶是我在中国喝到的最好的奶茶!呵呵,我不知道这位魔术师名气多大,也不知他究竟喝过多少种中国奶茶,但总的感觉是奶茶的味道不错,而且连茶杯(瓶)都当成礼品奉送给你。
一本专门介绍厦门景点的杂志上有“筼筜”两字,我问一男孩服务员这两个字怎么个读法,那个男孩和女孩交流一下后用闽南普通话说,“这么有文化的事情我真是不懂”。我又给他指指杂志上的地图,强调这是厦门的一个景点,看过图后他说,“这个湖叫“yundang”湖,但“筼筜”这两个字我真的不认识”。
第二天一早再上鼓浪屿,在岛上的小店里吃早餐,我按照网上提供的“攻略”点了沙茶面、土笋冻和海蛎煎。实话实说,岛上的小吃可真的不敢恭维。那个沙茶面,鲎咸,剩了小半碗,那碗用“沙虫”熬制的土笋冻,我是闭着眼睛吞下一块,相对来说还是海蛎煎好吃些,但盘里的海蛎子是又小又少,最后还是买包“老婆饼”填充了肚子。
鼓浪屿总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现有居民约两万多。鸦片战争时,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鼓浪屿成为租界,先后有英、美、法、德、日等十多个国家在岛上设立领事馆,故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鼓浪屿名人史记众多,我知道的就有林巧稚、林语堂、殷承宗、郑小英、舒婷等在岛上出生居住。
鼓浪屿还有“钢琴岛”之美誉,全岛有钢琴七百多台,据说钢琴密度为世界之最。
在大半天的时间里,我走了半个岛子,三一堂、番婆楼、杨家园、八卦楼,还登上了日光岩。景色真美,天真热,太阳真晒,人也真多。
为接待游客。岛上已经有了一百多家小旅馆,每家小旅馆都在极力做出自己的特色,但都大同小异,全凭主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弄出些独自的特点。岛上正在大兴土木,许多旅馆都在扩建或新建,而且有越建越大之趋势。鼓浪屿也在“申遗”,据说是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的是为了记录社会发展的变迁。
第三天晚上,我又去了鼓浪屿,这次是为了寻找“张三疯”而去,有关张三疯的故事,我将用专门的文字加以叙述。
连续三次上岛,都感到人多拥挤。每天有数万人涌入鼓浪屿观光游览,游人数目远远超出岛上原住民的数目,故岛上居民们频频发出“太挤了”之声音。有人说,鼓浪屿现在早已失去原有的人文底蕴,那种所谓的岛上每家每户都有乐器的说法已经过时,时至今日有更多的原住民包括诗人舒婷那样的名人提出要搬出小岛。是呀,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如何还有弹琴的雅兴,未来这里是否还能孕育出名人贵族。
坐在一家名为“娜雅”的西餐馆里,据说娜雅就是由德国领事馆改造过来的。我想,如果岛上建筑都变成了旅舍和商铺,那还用什么记录社会的变迁,我们还上岛作甚。
人多拥挤加上日益的商业化趋势,是鼓浪屿难以承受之重。
2011/9/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