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作者: 尹越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20:54 被阅读0次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多少故事?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要说史家胡同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从元代刘秉忠老同志设计的元大都图中仍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只是不知道它当时为什么叫火巷罢了。这条胡同作为规划元大都的骨架之一,明朝在黄华坊,据说⋯好像⋯也许⋯可能⋯⋯ Maybe是因为当地姓史的人比较多而得名。应该是这样的一吧。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出现过。

至今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墙上,还发现了许多明代弘治年间广顺窑的建筑用砖。清朝,史家胡同属镶白旗,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这些只是资料,我也不知道啥意思。

下面我来讲下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虽然这有点夸张⋯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搬家——“破家值万贯”。

北京城像一块豆腐一样,四平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向东去!”“向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这都是很著名的斜街。

这一趟去史家胡同真的可以让我感觉到胡同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相关文章

  • 名存实亡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中富有历史意义的一项,然而此时此刻胡同文化已经陷入名存实亡的窘境。 关于胡同普遍的声音表示这是历...

  • 文评‖汪曾祺《胡同文化》

    方正有序的胡同文化——从《胡同文化》看北京人的社情民意 《胡同文化》这篇散文是汪曾祺先生以北京人生活为核心开展的一...

  • 胡同文化

  • 胡同文化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多少故事?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

  • 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之“胡同文化&罗汉文化”

    精选词句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 墙缝儿胡同、吊死鬼胡同,沈阳这些奇葩老街巷名字后边都有故事

    每个城市的老城都有老胡同,胡同文化充满了历史的味道。有趣的是,由于风土人情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胡同文化带有明显的地方...

  • 天津的胡同“文化”

    入夏,天气炎热,每个人仿佛都不喜欢外出行走,取而代之的就是在家吹吹空调,点点外卖,刷刷手机打发一下无聊的...

  • 误入胡同深处

    老北京的民谚说:“大胡同就有三千六,小胡同多如牛毛数。”在网上搜索,胡同文化本身就在构筑北京,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

  • 古刹千年(二)

    在北京,胡同凝聚了太多的人文和历史,“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是京城的特色。如果你去过了故宫、圆明园、颐...

  • 散文结构分析:汪曾祺《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汪曾祺 主题: 通过描写北京城的方位——四方四正,点明北京人的思想。介绍胡同取名原因、胡同构造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胡同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qt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