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在做筹备期第一阶段工作节点考核,3月31号之前,我有5个节点,从13号入职到今天,一共8个工作日。今天早上打开笔记本,把节点工作一条一条列出来,我发现,每一条都或多或少完成了一部分,从50%到90%,但没有一条100%完成,这意味着每一个考核节点的分数我都拿不到,没一件事情有结果。
这个问题一方面在于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于处理问题的习惯,在于对自己的时间成本没有把握。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自己的时间成本低,自己的时间没有价值。
结果与过程,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觉得结果比过程来得重要,来得实在。
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名落孙山。在那个时刻你无法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无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无法成为榜样,甚至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进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许你只是因为发挥失常,但那一刻手握一纸入学通知书才是王道。
纵使你日夜加班,废寝忘食,但没能升职加薪,你仍然处于底层。即时你花费了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但那又怎样,没有人会看得见,因为你的结果很糟。
只有听到类似做完了、谈妥了、解决了的字眼时,才会有解释过程如何曲折的机会,否则,没有开口的余地。
结果往往浮于表面,而过程深藏于内在。我努力了我不后悔,这类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的话就不用再说了。
为什么会没有结果?因为拖延症导致的工作陋习,因为没有仔细计算自己的时间成本。
如果一件事情花了3个小时完成了80%之后搁置下来,下一次开始处理剩下的20%的时候,你需要再花一个2个小时或3个小时来回顾整理前面处理的过程和思路,然后再开始处理余下的20%。不巧加入再次暂停,下一次对不起,请退回去重头再来。时间一次又一次无意识地消磨掉了。
假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成本是20块钱,3个小时60块钱,每搁置一次多花一小时然后重头再来,第一次多花60,第二次80,第三次100。搁置3次,多花240块钱的成本。一个月发生5起类似“事故”,就是1200块的时间成本,长此以往累积下来,数字惊人。当然如果时间成本一小时100或者更高,那数字就大得可怕了。
怎么会养成这种拖沓低效的陋习?
究其根本,不会合理分配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不会主动工作,通俗点说,眼睛里没有活。假如手头的工作做完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既然接下来没有工作,那暂时就不用着急,慢慢做,一天拖一天,一天推一推,形成了工作习惯,陷入恶性循环。
如何戒掉这个上瘾的习惯?
对我而言,这是个世纪难题,我刚起步,连摸索阶段都还不算,我确定,这会是我从现在开始直到以后将要一直致力于克服的难题。
老板喜欢什么样的员工?眼睛里有活,主动工作,办事有结果。三点齐备,一定可以助你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一臂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