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老师编著的《中国教育史》,我们上周从原始时期讲到了战国时期,本周我们接着讲。
上周最后提到法家排斥只是和道德的价值,强调专制主义的教育原则,意味着战国教育思想争鸣的终结。为什么?因为法家嘛,韩非呀,李斯呀!嬴政呀!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抢答,是谁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秦始皇~
谈到秦关于文化方面的我第一想到是统一文字然后就是焚书坑儒了。因为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央原则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以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李斯以秦国字形为基础总结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统一文字(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文化心理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严禁私学(禁私学、焚书是毁灭文化的载体,读解文化的传播途径,“坑儒”则是对人-活的文化载体的毁灭);和吏师制度(之前好不容易从官师合一出来专职教师,结果又回去了,所以是大倒退)。秦皇和李斯执行的很多思想基础虽是韩非提出,但他们实施时可谓是有过之而不及。表示丽姬传里看到韩非死的时候看的好生气哦,瞬间不喜欢李斯。看书看到荀况的时候,好生气哦瞬间不喜欢韩非和李斯,哈哈哈。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汉朝建立经历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几朝君主前后60多年,直到汉武帝即为,可称汉初;汉武帝及之后包括东汉为第二阶段。汉初重视知识分子,允许开办私学,废除了秦时的“挟书令”。汉初统治者重视秦亡的教训,在各家并存的情况下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此时流行的道家学说其实是改造过后的“黄老之学”。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在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也在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后的安定局面。为了实现其远大抱负,汉武帝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贤良。而董仲舒前后三次策问回答中的三条建议也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在儒学取的一尊地位后,在教育和研究过程中也自然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可归结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念了好多遍就是会念错)。汉朝时官学是今文经学,所以自也是今文经学为主,但到了魏晋、南朝则转向重古文经学,不过都逐渐并最终打破二者藩篱。

来个有意思的对号入座,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你是哪个呢?
文吏:受过识字教育,和一般俗人没有区别;
儒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知识面极其狭窄;
通人:博览古今,但缺乏理论思维能力;
文人:知识渊博,融会贯通,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
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

听到西你就要想到东,西汉后面是东汉,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三国之后司马家废魏自立国号晋,前段时间大军师司马懿看了吗?收!保证这篇之后不聊电视剧。西晋东晋然后南北朝~兰陵王就是这个时期哒(我没聊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通宵听着单曲循环写笔记的我其实好不想写这个期间啊,因为……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史称魏晋南北朝的370年间,先后出现了33个王朝。33个……看到这当时我比战国那章还不愿意往下看……不如……
此处省略一万字,我们愉快地进入下一时期吧!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演义!小时我的偶像是程咬金和武则天!不多说!
这里怎么不上图?因为……有段时间打开电视我以为在放武则天,看了一会儿发现,呀原来是杨贵妃。我以为是程咬金结果竟然是他儿子的故事……
想想还是稍微总结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吧,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但万一有呢,全文都是废话也太对不起人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事业呈时兴时废,似断又续的景况,但总体而言是衰弱的,毕竟要知道战争对教育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哒,不过还是有许多值得后世承袭的教育特色和成就。儒学教育依旧是各王朝官学制度的首选,只是魏晋、南朝从之前重今文经学转重古文经学了,不过北朝还是更多地承袭了汉代经学教育传统。为什么?因为北朝是少数民族呀。据我目前看的内容而言,私以为,汉的呢就是各种创新折腾,非汉的呢或者不如汉的呢就是各种汉化学习效仿。在当时学校体制多样化,专科教育得到发展,也确立了地方教育制度,不过主要起教育作用的是私学,而且很流行家学,各种家训家诫文章如诸葛亮《诫子书》嵇康《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除此之外,教育思想渐于多元化,主推玄学思潮的兴起。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的教育是适应隋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较大变革而形成的,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朝是以汉武帝为划分,唐朝则是以“安史之乱”划分为前唐和后唐。
《新贵妃醉酒》MV 本想放霓裳羽衣舞哒,不过台下观众太热情了,还是放这个吧
因隋唐时期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文教政策有阶段性的变化。在开国之初,隋唐都实行的是崇儒兴学政策的,只是贯彻程度不同。又兼用佛教与道教,隋帝提倡佛教但也没放弃道教,道教地位仅此佛教。唐高祖实行道儒佛并用,看顺序可以知道是提倡道教的。利用机会创造“皇权神授”的舆论,尊道教始祖李耳为“圣祖”,那么李唐宗室算是李耳的后裔借此提高宗室地位。李姓皇帝都崇奉并扶持道教,武则天掌握大权后尊佛抑儒,佛道儒。所以当时是兼用的,自然就时有起伏。就私学而言,隋唐鼓励且任立私学以补充官学并产生了书院(书院生于唐,发展于五代,繁荣完善于宋)。就官学而言,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组成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以儒家经典与历史文学为教育内容的传统经学和以应用知识为教育内容的专科性学校并立;专设的学校与附设于事务部门的学校并行,医药学校尤甚。积极发展科举(隋朝察举制转变成科举考试制度,唐延续并进一步发展)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这也导致了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属。武则天当政时更是重科举轻考试,使贞观以来发展的官学荒废,虽在唐玄宗当政恢复再度繁荣但仅持续了近半世纪,“安史之乱”破坏后便很难再恢复,韩愈便是这个动荡时期的。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这一时期中外教育交流达到高潮,我们熟知的有新罗和日本。
七、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开封有个包青天~萧峰乔峰~靖哥哥蓉妹妹~姑姑过儿~下一个

宋朝结束了“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先西后东,先北后南,宋朝分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和女贞族先后建立起了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政权。1279年,北方又一少数民族-蒙古族灭南宋,建立全国统一的元朝(1271-1368年)。
在学术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是宋辽金元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多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程朱理学”为主,在明朝中叶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硕形成了“陆王心学”。除理学外,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的“新学”和陈亮、叶适代表的南宋事功学派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派别。
宋朝以“兴文教,抑武事“为国策,先后发动了三次兴学运动: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和蔡京“崇宁兴学”,第三次兴学对宋朝的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前两次。在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设立了武学、画学、道学等新型学校,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学田制度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制。辽金元时期多为“汉化”,所以大体一致,只是创立了民族学校如女真国子学、蒙古字学。在官学之前盛行的当属书院,产出了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元朝对书院积极提倡但也加强控制,导致了书院自宋朝以来官学化倾向明显,最后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制度在宋朝扩大科举名额,确定“三年一贡举”延续至清末,殿试虽始于武则天但在此时才成为定制,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财务宋仁宗时也开设了除文科外的武科考试。到了元朝科举制度日趋严密,民族歧视明显,且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另外,现流传的《三字经》《百家姓》蒙学教材则是当时蒙学发展的产物。
八、明朝的教育
提到明朝我想到的是朱元璋,刘伯温,袁崇焕,魏忠贤,大脚马皇后,超时空男臣,绣春刀,诶诶诶~

其实明朝的大多情况在上一节中我们已有提及,这里简要补充下。明初统治者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且万历以后,一些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陆续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介绍了一些西方有关历算、水利、测量等方面的知识对明朝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影响。由于受统治者内部矛盾斗争的影响,明朝书院的历程很是坎坷,曾被四毁。在明朝众多书院中,东林书院的地位特殊,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政治活动中心。不过书院的第四次禁毁也与东林书院有关,因为当时东林书院社会影响很大,人们把书院都同东林联系,所以魏忠贤等在禁毁东林书院时殃及天下书院一并给禁了。明朝文教政策主要从三方面:广设学校培养人才,重视科举选拔人才(除规定考试程式外还将八股文固定位考试文体),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推崇程朱删节《孟子》,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屡兴文字狱)。学校朝科举附庸之路更进一大步。
九-十五 想知道吗?
这些时期的电视剧太多了,我就不赘述啦。哇哈哈~
(其实是自己懒而且还没看到完最后……)
附:码字的时候听了单曲循环的一首歌,貌似除了纯音乐一首歌听多了都不好听……
www.kugou.com/song/cwwc71.html
看完这么多,有么有觉得只要体系不变,规律基本都大同小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