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金斯伯格说: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但从儿童心理发育和自然成长过程来说,孩子天生崇尚“自由”,“规则”是后天的培养教育才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今天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就是为了孩子明天能够更自由地生活。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所以父母们要把握好平衡,避免两个过度。
(1)自由过度导致任性
如果一切都顺应孩子的本性,他(她)就学不会与人打交道的礼仪常识和规则,会产生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不遵守秩序、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就变成让家长着急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让孩子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2)规则过度导致缺乏主见
有的父母教育观念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必须让孩子听话,凡事和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这类父母嘴上也承认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这种尊重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她)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的愿望与他(她)的要求不一致,则会强迫孩子服从大人,并且认为这是管教严格、不娇惯孩子的表现。长期生活在这种控制氛围中的孩子,主观能动性会受到抑制,害怕尝试新事物,遇到挫折常常惶恐不安,长久下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会比较薄弱,这类孩子往往会丧失自我,表现出没有主见。
所以我们的教育策略是既要规则又要自由!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
让孩子既遵守规则又放松自由,我认为父母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可以平等对话的成人来对待。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抱怨,说孩子人不大,主意挺大。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关键时刻家长帮助掌握方向,小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决定,有时,做个“心大”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有主见的孩子。
获得2016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荣誉的85后博士后应佚伦,在与教育专家分享她的人生经历时谈到,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成绩并不冒尖,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的学生。在她看来,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家人支持以及名师提携,是像她这样“不冒尖”的普通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
童年时,应佚伦也曾自发上过钢琴班、奥数、绘画和计算机课,但都兴之所至又半途而废,不过父母对此均不强求。同样,父母也未给她报过任何补习班,对她的成绩也无强制要求。在应佚伦的父母看来,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远比继承衣钵和考级拿奖重要,这让应佚伦到现在都很感动。
应佚伦中学时报名参加了长宁区少科站生物兴趣小组。她的父母当时一直支持她去参加这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证加分的活动。如果没有那么包容与理解的父母,她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如果家长们能够把遵守规则和自由精神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孩子的合作性和自主性就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养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前提,没有漫无边际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所以,我们说规矩不是束缚而是为了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