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为何我定的目标没有坚持下来。
我们每个人都会看一些成功学的书籍,但是看完了这些励志的书籍以后,无一不是被鸡汤短暂的注射兴奋剂,不出几天,又打回原形。
成功的人嘲讽你没有从中看出精髓,失败的人从此不相信鸡汤。
诚然,励志类书籍的流行,也许是一个国家全面进入现代化,都市白领变成普遍职业的结果。对于我们大部分的普通青年,如果真的能从读书来了解前辈的经验,掌握一点做事的方法,哪怕仅仅只是获得更乐观向上的精神,其实都是不错的收获。
但,我们会发现,成功学里面励志的事情,很难被复制。
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对市面上的励志书籍分类。
中国市场的励志书喜欢讲“人脉”,日本市场的励志书喜欢讲“品格”,世界上最大的励志书生产国美国,则最爱谈“积极正面思维”,特别重视自尊和自信。
然后,读多了,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成功学中,大部分都是某个成功人士的个人感悟,或者是某个记者搜集的八卦轶事,甚至是某个作家臆想出来的心灵鸡汤,它们大都不是科学理论,里面充满了个人的色彩,其中得道理是不是可复制和可检验的并不知道,也许这帮人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
我们需要科学的励志,这样的理论才具有普遍意义,成功才可以复制。
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科学的励志书,不再依赖名人轶事,而是借助实验和统计,以书中背后严肃的学术作为依据,在这要感谢几十年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进步的结果,让我们有了更容易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
一个似乎成熟的励志理论正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着影响,又或者说,在中国,其实它一直都存在并且强调,但却很少有方法告诉你怎么去锻炼它,那就是“意志力”,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坚持”,我更喜欢用“自控”这个词。
有一项研究,它对大学生的三十多项品质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成绩几乎没有影响,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幽默,有的人严肃,这些人的学习好坏纯属偶然。
正在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能管住自己,该上课的时候去上课,该写作业写作业,多学习少看电视,这个品质就是学业成功的秘密。统计表明,想要预测一个学生的大学成绩,,自控能力甚至比智商和入学成绩更好的指标。
不仅如此,在职场上也是自控能力强的人更受欢迎,他们不仅工作干得好,而且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更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更不容易出现偏执和抑郁之类的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排除智力因素,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最能决定成功的只有自控。
一般人可能认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的境界来培养。然而许多实验都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它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这也就难过,为什么大部分工作狂,家里都非常的乱,因为他们的意志力用在工作上面了,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的意志力,回家以后就很难再用,夫妻之间会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因为他们懒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反过来,如果让他们早一点下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但是却会更少的发生争吵。
相信看到这,大家都意识到了,意志力原来如此的重要。
那么,如果意志力会被消耗,那我们应该怎么补充能量呢?
在一项研究过程中,测验人员发现如果在实验过程中给受实验者喝一点含糖的饮料,比如果汁,他们的意志力就会被增加,而且必须用正在的含糖的饮料,甜味替代品没用。
在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也提到过,对于低血糖症患者意志力就比较薄弱,给他们注射了葡萄糖以后,注意力和情绪会逐渐得到控制。更有趣的是,有芬兰科学家仅仅通过测量刑满释放的犯人的葡萄糖耐受性,就能以80%的准确度预测他们是否会再次犯罪!
这样看来,当一个人没有意志力的时候,我们似乎不应该指责他的“人品”——正如你不应该指望瘦小的人拿食物。
但这并不是说意志力是完全客观不可控制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合理分配这种资源,甚至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加意志力的容量。
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意志力的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在现实生活中就经常体现的,工作了一上午,吃什么都选择不了了。
在一个关于选礼物的实验中,实验者面前有很多的礼物,而每个人只能带走一样。第一组受试者被实验人员不停的问:你要糖还是要饼干,如果你要糖的话,你是要口香糖还是椰子糖,你要黑色短袖还是白色短袖…..不停的让他们做选择。第二组则是对这些礼物进行评估,耗时同样多。选定了礼物以后,两组受试者到另外一个房间测试自控能力:把手放在冰水里看他们能坚持多长的时间。结果发现,第一组做了很多选择的这一组,能坚持的时间少很多。
这就是我们在意志力薄弱的时候不愿意做选择的原因。在商家来看,这就是“决策疲劳”。买车的时候往往有很多升级配置的选项,聪明的销售让你刚来的时候,先对一些花钱少的配置进行选择,等你累的时候,再向你介绍贵的果汁根本没用的。
而这个时候,你的意志力已经没办法对抗他的推荐了,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采取这种先易后难的选择顺序,顾客对购物体验的评价还更高。
冒险也需要意志力。据统计表明,以色列犯人的假释申请批准率是35%,而能不能被批准….和什么时候吃饭很有关系,如果法官刚吃完饭的时候审核,通过率是65%,如果等临近下一顿饭两个小时前,法官已经感到饿了的时候,批准率几乎是零。意志力薄弱的法官做出了风险最低的决断。
除了好的习惯可以减少意志力消耗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自控手段是自我监视。实验表明,仅仅在房间里放一面镜子就能让受试者的自控力增加不少。还有,例如记录我们花的每一元钱,就能开始省钱。
怎样提高意志力呢?
柔日读史,还是看一个热血的电影?这些传统的智慧并没有科学根据,而一些比较现代的鸡汤式建议,比如做一些高兴的事来获得“正能量”,或者“态度决定一切”之类,本质上都是用自我暗示的办法调节情绪,对提高意志力其实没作用。
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他事情上。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你平时用右手吃饭,现在有意识的用左手。你说话的时候,强迫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必须是书面语的完整句子,而不得出现俚语、省略语和脏话。在一项实验中,有三组学生分别向提高自己的学习、省钱、健身能力,结果通过一段时间内在实验室对着屏幕锻炼注意力来提高意志力,他们不但各自想要的能力提高了,还顺带提高了其他的两个能力。
意志力显然不是人们喜欢自夸的能力。明星在发表获奖感言从来没有人说我成功是因为我能控制自己。尽管失败了他们会提到自己没有坚持。尤其是美式教育,热衷的是自尊和自信——有人统计最近几十年来歌曲中“我”这个词频率明显增加,但高自尊并不导致高成就,事实上,那些自尊过度的人往往发展成自恋。
在中国,教育家一天到晚的强调把自控的中式教育改成自尊的美式教育,这其实是舍己之长用人之短。看中式教育行不行,考察那些生活在中式家庭传统又同时在美国上学的孩子就知道。尽管亚裔只占美国人口4%,但是亚裔学生占到斯坦福等顶级名校的四分之一。亚裔不但比其他族裔在获得大学文凭方面比重更大,而且他们毕业后的工资也比平均水平高25%。
亚裔靠的是意志力,中国的父母更早的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不管是什么,中国文化虽然不怎么擅长科学思维,也不明白意志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却在意志力的实践中遥遥领先。这难道不是我们的优势吗?
回到标题中,“常立志、立常志、志常立”,在我本人自身中也得到实践,在初中的时候填兴趣爱好的时候,写阅读,内心常常会不自信,但几年的锤炼下来,从看书只看不用思考快速获取能量的,到可以捧着一本认识类书籍,细细的品味其理,是一直自控的结果,从逼着自己看书到一天不看书就难受,手动模式切换成了自动模式,已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意志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