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345:城市客人①

“在大城市呆了十几年,买房了吗?没买房,以后回来也不错。”
朋友的话,让我思考:没买房的人注定是一个城市里的过客吗?
时光回溯到20几年前,与朋友坐了10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厦门,拥挤的车厢,成了小偷作案的绝佳场所。
一个朋友下了车才发现,上衣里面的口袋被小偷精的划出一条长长的口子,无底的口袋让里面的钱夹乖乖的落入小偷的囊中。
没有钱,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寸步难行。朋友打道回府,而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仿佛经历了一次偷渡的历程,当时有规定,凭车票日期只能在厦呆七天,不然被巡逻警擦看到,马上被遣送回去。
要想呆得久一些,必须办暂住证。这其实就是一张城市客人的标签。
在地方保护盛行的时代,外来人口只有一张带期限的暂住证,在一座不是家乡的城市总缺少归属感。
后来暂住证取消了,换成了居住证,租住同权,让城市里的灯火对城市的客人更加的友好。
目前全国的城市化率68%,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流动人口有6-7个亿,而人户分流的人口就达到4.5亿人,这意味着大部分家庭不太可能通过买房成为传统意义的城市主人。
在人口的流动中,外乡人这样的字眼已经越来越少被提起了,因为一座城市,外来的人口已经远远多于本地的人口,城市客人的定义已经模糊,只要你在城市有自己的立脚点,入驻到城市里的保障系统中,就是城市里的一份子。
不管是原住民还是外来的人口,城市的变迁其实让每个人都处于变动之中。有房子的城市人,当房子老化,也要让位于城市规划,原本住的市区也可能搬迁到新开发的郊区。
城市的存在就是让每一个入城的人都有机会,合理的资源备置是她持续做的功课。
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只是借住,其实都是城市里的客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