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4~28

2024~04~28

作者: L捷妍Rainbow | 来源:发表于2024-04-27 21:23 被阅读0次

写写阅读《女士接力:美国变革者》一书所得到的启发

01

首先非常感谢笑薇文化传媒工作室赠送给我这本非常赞的书!

无论从书的外表装潢还是从书的内容撰写,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和震撼呢!

因此我花了一天一夜来精读,然后提笔写写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我们先来了解这本书的作者——钱满素老师。

这位老师是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的研究。

这位老师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因此著书立说的硕果累累。

其出版专著《自由的基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等,论文集《飞出笼子去唱〉《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主编《自由的刻度:縮造美国文明的40篇经典文献》《绅土谋国:美国缔造者》《我有一个梦想》等:发表过多篇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论文和文章。

所以,这样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不得不令人敬佩,这样深入而赋有启迪意义的书籍不得不令人期待!

02

本书从文体题材来看——是9位美国历史中重要杰出女性合传;传达的是致敬无畏的女权先行者,她们觉醒与挣扎、奋斗与挫折,以谋求人类长久福祉为理想,引领女性挣脱锁链和自我蜕变。

我们来说说这本书的归类,它被出版社归入的分类是传记、文学。

本书选取美国历史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公共女性人物,以每章两万字左右的篇幅为这些历史人物立传。

本书里的主人公都对社会及历史有过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主张女性的平等权利;都有故事有思想有性格,足以视为美国杰出女性的代表。

那么都是哪几位杰出且值得我们研究的“大女主”呢?

她们分别是:

①、美洲异端:安.哈钦森

②、共和之母:阿比盖尔.亚当斯

③、十九世纪女性的生活典范:玛格加特.富勒

④、引发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斯托夫人

⑤、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先锋: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

⑥、“修补世界”的社工之母:简•亚当斯

⑦、美国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

⑧、人类大家庭的亲人:埃莉诺• 罗斯福

⑨、1960年代女权运动的旗手:贝蒂•弗里丹

本书提到,她们创办学校、建立组织、公开演讲、写作、推动立法、探索艺术、反抗权威……

与所处时代女性固有的枷锁对抗,在各个领域都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堪称女性追求自我、改造社会的典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美国历史与文明

的进程。

如果详细分析为何她们能在所处的时代脱颖而出、能为”女性追求自我、改造社会”发声,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①、她们的人生起点不算低,在青少年都得到比较好的文化教育;

②、她们的性格都比较独立并且都有坚定的信念,尤其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她们对”女性独立”的必要性认识就更深刻;

③、尽管她们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社会迭代时局,但她们为女权主义发声、代言、奔走都一致的相似,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人、社会进步人士一起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03

下面我们谈谈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位“大女主。

””人类社会的麻烦向来是千千万万,男女平权的事根本就一直轮不上,差不多要等到20世纪,才算排到了日程上。

不过话说回来,观念说到底是现实的产物,形势总是比人强。

在北美那种穷乡僻壤的特殊环里,现实生活的压力正在一点一滴地修正和改造原有的观念,殖民地女人在各个方面都有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她们正在润物无声地开创着美国妇女的独特传统。”

在描写本书第一个”大女主”时,上述段落详实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本书提到,首先表现在宗教上,这在当时是头等大事。

由于对圣恩的同样渴望,对圣洁生活的同样需求,女人在马萨诸塞同样可以成为教会的正式成员,她们由此获得了一种信仰和身份的平等。

本书第一位”大女主”——安·哈钦森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女人成为异见领袖,拥有大批追随者,影响大到足以让当局感到不安——这在那个时代的其他社会中大概不多见吧。

在作者笔下的哈钦森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这样的妇女显然大大超出了温斯罗普对女人本分的定义,但她却真实地出现在早期的马萨诸塞,而且产生了真实的影响。

她被正式审讯,并且被允许为自己辩护,最后,她被逐出了殖民地,因为初创的殖民地经受不起这种神学异见的冲击,更经受不起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的挑战。

04

作者指出,“然而,美国女性从未放弃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各个时代的女性先驱奋发图强,历经数百年坚韧不屈。”

从她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她们不仅自己活出精彩,更是带领广大女性完成百年接力,只为争取一个男女平权的新社会。

在新环境中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熏陶后,到了独立革命,美国妇女已经对国家形势很有感觉。

她们不仅参与独立运动,还在革命的激励下,将这种独立意识运用到自己身上。

她们十分关注:在即将建立的新社会里,妇女将拥有什么样的地位。

本书第二个“大女主”阿比盖尔·亚当斯在给丈夫约翰的信中提醒革命的领导层:在制定新的法规时务必记住女士们,否则——

”我们将决心煽动一场反叛,并且决不会受到任何没有我们的声音、没有我们的代表的法律约束。

如此气概、如此意识,与美国革命完全是一脉相承。这个头开得意气风发,开得有胆有识,此后每次社会改革发出的平等呼声,都会再一次唤醒和强化妇女的平等意识。”

05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31到1832年间,法国贵族托克维尔受到美国这个年轻共和国的吸引,来这里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考察,写下了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

目光敏锐的他也注意到了新世界妇女的新颖之处,用了整整五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妇女的地位、态度、教育,以及家庭和两性平等。

他的观察无论巨细,从来不脱离美国社会的大框架,也从不忘记与欧洲社会进行对比。

托克维尔毫不吝啬地高度评价妇女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的民情是由女性创造的,因此,凡是影响妇女的地位、习惯和思想的一切东西,在我看来都具有重大的政治作用。”

他对美国妇女的评价更是有点出人意料:

要是有人问我,你认为这个国家惊人繁荣和国力蒸蒸日上主要应当归功于什么,我将回答说,应当归功于它的妇女们优秀。

总的来看,托克维尔对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表现深有感触,尤其以下几点:

①、美国女孩享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在美国,一个年轻姑娘可以只身长途旅行而不必害怕。”

她们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主要是三种因素的作用——新教背景下个人获得的更大自主、自由政体下个人享受的言行自由,以及民主社会中的身份平等

②、美国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相信她们的智力,尊重她们的自由。得益于独立自主,美国女性也经常表现出不让须眉的头脑和心胸,刚毅果敢。

③、美国人对男女平等的理解:不抹杀性别差异,不搞强制平等,而是让男女各自发挥不同特点,各尽所能,来维护家庭和促进社会发展。

虽然两性做的事不同,但作为人的价值是相同的。

06

“不平与愤怒是意识觉醒最好的催生剂,女士们认识到首先应该解放的就是她们自己,于是她们从被动转向主动,开始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维权。

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迎来第一波女权运动,女士们多方出击,挑战男性主宰的传统习俗。”

因此作者指出,首先就是女性当自强,她们必须用知识和技能来武装自己。

一些有志向的女性勇敢地踏入传统的男性就业领域,要求平等教育、平等就业。

1835年,美国开始有女医生正式开业,20年后她们开设了女子医学院。1840年代,立志当牧师的女性进入神学院,争取宣教布道之权。

她们还募款办学,创立分阶段的女子学校,重点开设培养女教师的师范学院。

还有许多妇女公开巡回演说,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致力于改善公共卫生。也有妇女办杂志、当编辑,传播女权思想。

有些女性则直接参与商业经营,拥有自己的实业。对这些踏进社会、敢作敢为的女性来说,受嘲弄是经常的事,但这动摇不了她们的决心。

同样重要的是平权意识,除了要求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女权主义者还大力促进妇女的平等宪法权利。

经验证明,只有产生了一大批同道中人,先进的代表人物才可能脱颖而出。

独立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孕育出了一批女界精英,玛格丽特·富勒当属其中翘楚。

富勒才智过人,学识渊博,性格独立不羁。

在那个女孩不能上大学的年代,她的父亲将她像男孩一样培养成才。

富勒自视甚高,从不甘心当任何人的附庸,她对贬低女性头脑的说法尤为愤慨,抗议各个领域中对女性的压制。

07

20世纪初的欧洲,存在着一个美国侨民群体,其中有位闻名遐迩的文化人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学过医学、心理学,还曾师从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她一心创作她认为属于新世纪的美国文学,并热衷于鉴赏和收藏欧洲新崛起的先锋派画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家纷纷来欧洲取经,斯泰因的沙龙名流往来,正是他们结交朋友和获取指导的好去处,她为这批美国作家起了个共同的名字——“迷惘的一代”。

斯泰因并不囿于一个作家的身份,她心怀天下,两次世界大战时她都身在欧洲,热心主动地参与支援祖国的正义事业。

对斯泰因这样卓尔不群的女子来说,性别早已不再对她构成限制。

可以说,每场战争都是在深度改造社会。

“一战”时,当男子走上战场,妇女便不得不走出家庭去填补职场空缺,原本被迫的这一步成了女性走进社会的重要一步。有参与便有了发声的机会,也便萌生了平权的要求。

美国妇女是敢于创新的,选举权是她们多年来不屈不挠地争取的政治目标,1920年时机终于成熟,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梦想成真——“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缘故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妇女开始登上政坛直接参政,劳工部长弗朗西丝·帕金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部长。

罗斯福夫人埃莉诺更是经常公开出面,代表总统四处奔走,开创了美国第一夫人历史中的先例。

从罗斯福夫人开始,美国人逐渐习惯夫人出来关注政治,而且他们真的很欢迎她。

而在反对声音嘈杂的环境之下,贝蒂·弗里丹出来说话了,她说这只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神话。

1963年,她在多年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女性的奥秘》一书,将这种有意无意想象出来的女性状态称为“女性奥秘”,并以此影响和推动了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今天阅读完《女士接力:美国变革者》读书笔记,从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是深刻的,也从中看到了对女权主义的重视和推动乃美国社会文明的重要进步!

这也让我联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语录:“妇女能顶半边天!”仔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4~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aa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