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献整理与文化底蕴

文献整理与文化底蕴

作者: 周松芳的饮食风月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22:52 被阅读0次

    当下的地域文化图书有一个通病,就是浮光掠影,摭拾陈言,不仅没有增长文化,反倒扼杀了底蕴。有的似乎显得很有文化,看多了,原来是转相传抄;再认真一点,更会发现是以讹传讹。前两年笔者应约做岭南饮食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就有鉴于此,并在写作过程中深有体会。(相关成果在南方都市报以专栏形式刊发后,已结集成《岭南饕餮》和《民国味道》二书,于2011年、2012年先后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其中最大的体会是,岭南文化有许多珍贵遗存,如断线之珠散落在古籍文献之中,乏人问津,更乏人整理。这使我想起江浙一带一些好的做法——它山之石,可以攻错。

    以浙江为例,他们的地域文化研究层次分明,递进合理。在书记挂帅的文化强省工程统领下,第一个层次是文献整理工程,主要依托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由长江学者领衔,编纂浙江文献集成。上行下效,各市县编纂当地的文献集成或文献丛书,而其市县级的水准之高,足令许多省级汗颜。在第一层次文献编纂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文化研究工程。这样,第三层次的文化普及就有足资利用的文献材料与科研成果了,也就显得有根柢有底蕴了。即便如此,他们第三次层次的工作也毫不苟且。比如他们组织的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工程,便统一规划,社科立项,面向全国,公开招标,以科学的体系流程,确保了每部传记的质量。

    相对而言,广东古籍遗存并不算多,整理任务并不艰巨,但整理工作却相对滞后。前两年,中山大学古文献所整理编纂出版了《全粤诗》(清代以前部分,岭南美术出版社)部分,黄天骥教授为之作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通过这一工程,让我们看到,岭南这一“文化沙漠”下面是有“石油”的,也即是说岭南文化是有底蕴的。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文献整理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岭南文献整理的不足;这一算得上岭南地方文献整理的头号工程,却也因经费不足,面临无米下炊,难以为继的境地。总集之外,岭南具有全国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元末明初开启岭南文学新时代的岭南五先生、以自得之旨导夫阳明心学先路的陈白沙、明中叶后七子之一的梁有誉及乃师黄佐、黎美周、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清中叶对浙西秀水诗派和浙东大诗人姚燮等深有影响的黎简,以及《清史稿》誉为“粤诗惟湘为巨”的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等等等的著作,大多沉湮没于故纸埃尘之中。如此辜负前贤,颇不应该。

    再者,在当下的岭南文化建设中,一些重点高校,如中山大学的古代文、史学科,皆处于全国前列,似未能襄助盛举,殊为可惜。特别是像蔡鸿生教授、姜伯勤教授等,早已写出对岭南文化建设有重要价值的著作,如蔡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姜先生的《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关系近代岭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大节,然而都只是“名声在外”,令人浩叹。凡此种种,着实让某些高倡岭南文化的衮衮诸公们“飘”了起来——没了根柢,便难出底蕴。

    ���q�>�#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献整理与文化底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as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