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发大愿时,也可以说他是有“野心”的,这是一种利众的“野心”。
利众的野心,就是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就是对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人,你仍然非常慈悲。这个缘,比亲缘更为广泛,甚至包括了民族、国家、党派等,以及千丝万缕的诸多关系等。
“同体大悲”,是说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一切有情众生都和你是一样的,是一体的,因此对他(它)们产生了一种慈悲之心。你不会只尊重自己的母亲,对不认识的老奶奶就看不起,或者觉得她的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都很不容易做到。
坦白说,我就做不到。我自认为是个很和善的人,但我做不到对所有的人都非常慈悲。虽然我赞同众生平等,不会看不起谁,但待人、待物一定是有远近亲疏的。
如果一个人修行,只是为了自己,只追求自己得到解脱,那就不是利众。这样的人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成菩提道,不可能成就菩提道。
有些人追求神通,追求智慧,唯独没有慈悲,那么他最终就不会获得大成就。
如果你只想舒服度日,就会选择一种比较舒适的生活方式,不会去思考人生的大意义,更不会有利众的行为。然后,终其一生,你也只能舒服度日,对这个世界无法产生任何价值。最终,你活过的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
“只想舒服度日”说的就是我。只能说我境界没到,而且,我目前也没有什么改变自己的想法,我就是一介俗人。
但我始终坚信,善恶有报,我信奉与人为善。
发大愿也好,传递智慧也好,最重要的是过程,并不是它的结果。善本身就是目的,行善的过程也是目的,至于将来怎么样,有什么结果,并不重要。
只要行善的行为真的对他人有所帮助,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去做善事,就都是好的。比如有些明星、企业家行善,有人觉得是在炒作,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知名度或博得公众的好感,这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他的行为和结果具有善的效果就可以了。
行善本身就是一种熏染,行善的过程就是在升华自己的心,满足自己对善的追求。当行善成为习惯的时候,人便会拥有菩提心,便自然会明白什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善行是否可以带来福德、功德或其他的好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读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我母亲生前信奉,她和她的同修经常去市场上买鱼放生。
记得有人问过她:“你们在这里放生(鱼),可能周围很快就有人捞起这些鱼来,继续卖或者吃掉了,如此,放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母亲回答说,放生是她和同修的行善行为,这就是意义。
我不知道这个例子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对母亲和她的同修来说,放生是行善,本身应该就是一种熏染,一种升华内心的过程吧。但对鱼来说,最终依然被吃掉了,是不是就没有达到善的效果呢?我有点迷糊了。
有的人没有破除执著,没有慈悲心,没有空性智慧,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指点,就算遇到了善知识,福德资粮不够时,他也不会相信,反而可能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就注定是一个什么样的命。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常说:“命由心造,大善铸心”。
——雪漠老师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