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对于制造业来说尤其不可或缺。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工匠精神“在我们国家却逐渐黯然失色...
当我们提到“大国工匠”,听起来名字貌似高大上,可是又说不出高大上在哪里?好像没有“足球明星”、“歌星”、“影星”对于地位、财富的象征那么明朗,而是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人人惊叹“大国工匠”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们国家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可是当下的中国,问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回答”大国工匠“什么也不是!当然是除了几个特别捧红的以外,或者也不是,因为捧红以后说不定也不是工匠了!
问一个实在的问题吧!“大国工匠”能安身立命吗?有安全感吗?
还好,社会突然记起来”工匠精神“怎么不见了,想到了”工匠精神“是不能被抛弃的,还想起来要重新呼唤回来”工匠精神“。也不知道千呼万唤能不能唤回来,但我们希望这些呼吁是实实在在的。
呼吁加行动,重奖之下必出勇夫! 从各方面对制造业好一点,对技术型人才好一点,”工匠精神“自然会重新燃起!
如果是口号加忽悠,那可能会适得其反!”工匠精神“必将会在一片片忽悠声中越行越远!
曾几何时,在我国,“劳动者最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是响亮的口号,也外化于相关制度、内化于人们的行为中。全国劳动模范,是众人瞩目、景仰、学习的榜样。那时工厂的八级技工,是企业的“牛人”、众人眼中的能人,其经济、社会地位之高,足以证明“劳动光荣”绝非虚言。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权力与金钱成了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人们视能赚大钱、能飞黄腾达者为“能人”“成功人士”,这些人也往往是社会名人,为社会所推崇,而那些默默耕耘、诚实劳动的匠人以及身怀绝技、身手不凡的技工、“土专家”则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为人所不屑。
长久以来,在一线劳动似乎已成为“不光彩”“没出息”的代名词,企业工人中稍微有点出息的或者说最好的出路似乎只有进入管理层。已持续多年、困扰企业多年的“技工荒”,不能不说与这种社会现实有关。
即使在“金蓝领”逐渐吃香的当下,技术工人仍在不断流失。不难看出,在企业的待遇、地位低,缺乏劳动获得感及荣誉感、个人尊严感、社会认同感,是主要原因。的确,近年来在企业,尽管一些技工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与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其“低人一等”的地位并无多大改变。
一位国家级技术大师的感受尤为真切:无论技术多高的工人,都得受哪怕职位最低的干部管理,只要带“工人”二字,就没有发言权,岗位可被随意安排,任务可被随意增减……最终其只好通过借调到机关培训部门来提升尊严感。
实劳动、敬业爱岗、专心致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之基。尤其是当今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强国,都离不开大量技术工人的支撑,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
而要让工匠精神立起来,首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包括所有诚实劳动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者,真正能够安身立命,有尊严、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发展、好的前途。只有实现劳动真正光荣、工匠受尊崇,工匠精神才有生长之基,才能发扬光大。
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税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对制造业重视的局面。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而不是美国……
中国不缺技术型匠青年,中国缺的是专业的职业教育和受足够重视的技术性人才的尊严、地位和上升通道。
您的转发,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支持! 是对大国崛起最大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