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投改变命运》这本书中提到了“镜像世界”这个概念,就我个人来说是十分认同这个概念的,但仅限于彼书中关于投资领域的情景。如果上升到世界观,那我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就可能颠覆很多人目前的认知。
我是佛教徒,按照佛教的宇宙观,有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包含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镜像世界.jpg
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其中有无数个镜像世界,但所有的镜像世界并非外在或内在的客观存在,而是出于我们内心对外在以及内在的认知,所谓世界即认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教有“万法唯心”的说法。但这也并不新鲜,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对“知”这个概念有了深刻认识,苏格拉底就说过,“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而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把“绝对精神”作为了自己哲学的最基本概念。
黑格尔.JPG所以,所谓的镜像世界,可以理解为每一个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个体的认知世界或精神世界。然而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阐述人与人之间内在认知和精神世界的相对不同。
由于每个人对外在物质层面和自己内在精神层面的不同认识,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镜像世界中。因此每个人的“业”是不一样的,这个“业”是由于自己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而采取的行动,而这个行动本身将在自己所认知的这个世界中,产生因果的推动力。
因此,实际情况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镜像世界中做“业”,并严格遵循因果的规律(这里的因果不是道德概念,而是逻辑概念,即所认知事物的发展延续性),而在每个人的镜像世界中,自己与其他人乃至万事万物是关联的,但这种关联也仅仅是在自己的镜像世界中,这就构成发了我们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独一无二的镜像世界。
然而这个镜像世界中的其他人,以及万事万物,乃至我们自己是找不到的。所谓的找不到是指所有我们认知的对象,从它那边是找不到一个不变,且不依赖于其他东西,而独立存在的“自体”,这个是没有的。这才是佛教世界观的根本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所以,佛教世界观是建立在绝对镜像世界上的:
一边是六道轮回,所有众生都陷于自己认知的世界,以为这个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从它们那边是有“自体”存在的,所以他们执着,并以执着而产生烦恼(即喜欢【迎】和不喜欢【拒】),所以他们造“业”,去争取他们喜欢的,去避免他们不喜欢的,而因为“业”的因果力量,所以他们承受自己在无明状态(即对上述真相的无知)下的这种无尽的轮回中。
另外一边是佛菩萨以及圣者的境界,他们知道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万事万物从它们那边是没有“自体”存在的,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概念标签,而所谓因果也仅仅是在这些概念和标签上得以延续。所以他们通过智慧(即对上述真相的理解和认知),而出离轮回,安住于没有执着和烦恼,也没有造“业”,并与众生绝对“有”的镜像世界相反的绝对的“空”镜像世界中。
其实,佛法说善业、恶业都是轮回之因,因为所有这些“业”,都是由于处于无明之中,即对另一个“空”(自体空)的镜像世界的无知,从而执着于有(自体有)的镜像世界,并生起烦恼,从而造作业力产生因果。
色即是空.jpg以上是站在佛法角度,对相对镜像世界和绝对镜像世界的扼要阐述,因为扼要所以绝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而稍微看懂一点的人,会生起恐惧,他们会认为“空”的境界是“有”的境界的消灭,他们无法接受眼前这个世界的消失,所以不能同意这个说法。真正看懂的人则不会有恐惧,反而会生起欢喜,因为他们认识到空和有是事物的两面,且同时存在互不排斥。
顺便说一句,从佛法来看,定投改变命运是善业,但依然是轮回之因,因为其还是在“有”的这个相对镜像世界中执迷不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