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用了2星期时间讲这本书,忍不住就买了,这是一部史学理论大作,巨厚,花了1个月零零碎碎的时间读完。看着跟听着差不多,书的框架与作者传达的思想,但如果没有看完书,怎么会更多的长篇大论。
《大国宪制》(苏力著)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简单读法。
读历史,我们总习惯于以当代的眼光去推敲历史,即从后往前推。比如喜欢假设,如果不是清政府闭关政策,西方列强就不敢发动侵略战争...这是人喜欢扮演的上帝视角的游戏。简单化地思考问题,是人的惯性思维。或许这是对于历史的误读,因为我们很难置身处地在历史的社会环境中,忽视了统治者所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尤其是大国。
何为大国,我们又常常羡慕于欧洲人民接近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生活;近一点的又如新加坡,羡慕在政治强人治理下的迅速崛起的经济及良好的社会组织架构。但这些都是小国,大国与小国不止字面的简单。大国需要面对的诸如多民族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区域的利益平衡,甚至复杂的气候地理环境...复杂程度可不止“烹小鲜”那般简单。而这些大国问题,在小国的政治下,或许连意识都没有。小国容易治理,但只有大国才具有世界影响力!
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注定地需要一个大国。以及治理大国,不断实践,总结适应大国运行的基础制度,即宪制。
现代的宪制往往被误读为《宪法》,事实上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凭借一纸宪章而一蹴而就,何况宪制。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淘洗,通过战争革命牺牲换来的成果。《大国宪制》正是描绘了一个大国(中国)政治制度在朝代交替下的试错、实践、继承与融合,不断揉拧与演化的过程。
“制度是群体对资源稀缺和各种风险的标准应对”,制度应对的是历史的特定问题,苏力老师正是以宪制解决的特定问题作为论证依据,随着历史发展顺序从前往后推演。这样的论证方式更具说服力,这也是逻辑思维对这部大作所津津乐道的地方。
简单说来,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最小政治单位是村落,本来嘛村庄与村庄之间本来是打死不相往来的群体,但在黄河流域,村庄之间需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黄河水灾,治理水灾需要上下流域大规模的协作,甚至需要一点危急时候做出舍取的独裁,所以也就有了大禹治水,渐渐地形成了以村庄为单位的文化共同体。
农耕社会需要面临第二个共同问题: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由于敌人的机动,需要建立一条联合防线对抗外敌,于是有了长城。同时构建起更大规模的政治共同体。即使在外民族统治的朝代,统治者治理国家也需要根据农耕社会的特点沿用旧体制,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朝代的更替,并不影响统治者继承前任的国家治理体制即宪制,因为这是长期以来面对实际问题的实践积累,是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万代皆行秦政”的说法也是源于此。同时造就了一个疆域辽阔多、民族融合的大国--中国。以至于在中华民族的特性里,压根就没有种族歧视的概念。
所以,作为基础的宪制有哪些?
1.宗法制,这是最古老最久远的制度,依据人类血缘关系这种接近动物本能的属性。是在原始村落环境下最适用的组织方式同时成本最低。“皇权不下乡”,乃至今天的农村村落里还有大量这类制度的日常实践,世代相传,其表现为民俗。同个村子的,不是叔叔就是伯伯;还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组作为权威;一般地村里的事村里自行解决;到重大节日,大伙组织在一起举行祭祀活动,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源远流长。
2.分封制,到了周天子一统天下,也根据血缘维系,将天下划分给周氏家族,称为分封制。分封制的起点是为了解决统治者内部权力划分的问题,避免统治内部权力的争夺。分封制的终点也是权力争夺,在经历几代人血缘关系的稀释,分封国之间已经形同陌人,战国烽烟四起。很显然,分封制已经不适应了稳定发展的统治要求。
3.皇帝制,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一个,这就是秦皇统一天下后开始皇帝制,秦始皇与周王的核心区别在于中央集权,把权力控制在一人手上,不过也由此带来了中央与地方剪不断的大国治理问题。
4.郡县制,具体的做法是将国家划分为郡县乡的层级,县级领导由皇帝直接任,县级领导向上直接上中央汇报工作,向下任命下级官员,权力层层划分,同时也将最高权力锁定。或者是制度太超前了,秦王朝只延续了两代就跌下历史舞台,但它的宪制规划却给后代两千年指明了方向。
5官僚制,这是一群政治精英群体,称为士族或者读书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是这个群体的座右铭,在皇帝是明君的时候协助治理国家,开创盛世;而在皇帝不是那么贤明的时候代理皇权,使得社会不会变得太坏。这符合制度设计的初衷,不是为了生活过得更好,而是为了生活不至于太坏。
6科举制,选拔政治人才也有配套的制度规范,先后经历了推举制、察举制、科举制。建立才人渠道,让这边土地上的优秀人群汇聚为统治者使用,为国家建始输送人才,这是科举制最具影响力的地方。
可以发现,现代社会只赶走了皇帝,在行政区域划分、政府官员任命、以及人才选拔高考制度上,依稀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这也是执政者对历史制度实践的继承与发展。
另外的,还有一些宪制属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推广普通话,这些都是宪制的一部分,在国家治理发挥重要作用,诸如空气之于人类。
我们正在享受大国宪制的红利,比如说高铁、4G网络、移动支付这类生活的便利,也有在天灾面前,解放军战士的义无反顾。
多难兴邦,作者最后的寄语是“理解和感受沉淀于历史岁月忠它的那份庄重”!在阅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历史的深刻底蕴与自豪。或者,我们对国家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寄托于中国,也脱离于中国的归属感。
再来说说对于历史的感受:历史是一门好学科,正如逻辑思维所总结的,学习历史增加了知识的宽度。只不过我们读历史的,习惯了应试教育下只背诵历史发生的人或事:辛亥革命在哪年发生,中共一大在某艘小船上召开。太少读懂历史背后的意义,因为考试不用考。不过渐渐地听过易中天品三国,了解历史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化;读了《美的历程》,了解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然后是《大国宪制》,讨论中国历史的宪制问题。使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带着问题读历史,这才是历史学科正确的打开方式。
以史为鉴,我们不能预测将来,但是对未来有更多理性的思考。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户口本上的身份已经由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中国已经不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发展,社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我们的领导正面临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宪制问题。不要再做愤青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