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回来路上,忽然听到一声“陈博(士)!”我循声望去,同时心里在想,这一定是刘同学。定睛一看,果然。只见他和另一位我不认识的男生并肩走来,我下意识朝他笑笑,还没来得及反应Say Hi他们就匆匆而过了。
这短暂的相遇之后,脑海里就一直在想着这件事的始末。刘同学,挺有意思一人,给我起了这么个称呼,从来没有人这么叫我(至于这个称呼,其中带了五分戏谑的调侃,五分客气礼貌的意思,因我并非博士)。不仅如此,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竟然能做到每回看见我,都大大方方地跟我打招呼,哪怕是这种吃饭路上的匆匆而过,周围是喧哗嘈杂的环境和一大片陌生人。换做是我,在嘈杂的人群中忽然撞见一个没有很熟的人,尤其还是异性(我天然跟同性更亲密一些,读研前几乎没什么机会和异性说话),我恐怕大概率会装作是没看见匆匆而过吧。“反正周围那么多人,不打招呼肯定也不会看见我”,我想。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社恐,总之我特别害怕与不熟的人打招呼和说话。
像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在我和刘同学之间发生好几次了,所以这件事现在深刻地印在我脑海中,逼着我不得不思考一下。因为以前常常遇到不熟的人看见了我不打招呼的情况,加上我也常常这样,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周围没有人能做到这个。但是今天中午我突然意识到,我周围真的有人可以大大方方和异性打招呼。这种突如其来的觉察促使我要求自己,应该像他一样大大方方和不熟的人打招呼。以往我总觉得,和不熟的人打招呼可能还需要停下来寒暄几句(但我不知道能寒暄啥,如果冷场我会很尴尬);或者我遇到过,并不回应我尝试传递的友好讯息。不过,从刘同学每次和我打招呼的经历来看,主动打招呼似乎并不会发生预想种的尴尬情景,或者即使是糟糕的情况发生了,我为什么不能承担这一两次的失败呢。也许我应该先主动多尝试几次呢,或许收获会多于糟糕情况?
写到这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每次遇到不熟的人都掩面而逃,从本质上来说是不敢踏出舒适圈。我和这些人打招呼,有一两次他们没有回应我,面对这些未达到我预期目标的结果,我感受到了沮丧的情绪。
私以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在不断经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就是“1采取行动—2得到反馈feedback—3根据反馈制定下一步行动方案(这一步也叫决策)—4再次得到反馈”。我们的生活、所有做事和成事的底层逻辑都建立在这个循环之上。
图源网络侵删回到打招呼这件事本身,面对这种消极反馈,我做了决策。我下意识地选择了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即我不再做第二次尝试,以免再次收到消极反馈、感受到沮丧的坏情绪。
剖析到这,你是不是也意识到问题了?问题在于:面对某种消极反馈或糟糕情况,我没想到除了采取“不要轻易尝试”的稳妥策略,更高级的做法其实是——尝试掌控局面,运用大脑聪明地化险为夷、甚至反败为胜。正如《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告诫的那样,恐惧感能使一些人成为懦夫,然而同样的恐惧感却可以使另一些人变得勇敢。当对赔钱的恐惧感上升时,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自动地响起这样一些话:
1.“安全”,而不是“自由”。
2.“避开风险”,而不是“学会驾驭风险”。
3.“稳妥地做事”,而不是“聪明地做事”。
4.“我买不起”,而不是“我怎样才能买得起”。
5.“太贵了”,而不是“长期看,它值多少钱呢”。
6.“多元化”,而不是“集中化”。
7.“我的朋友们会怎么想”,而不是“我怎么想”。
我的读书摘要,欢迎添加微信读书好友很感谢自己能从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思考到自己行事的底层逻辑。尝试每天写作的这三四天,培养了我更加敏锐的觉察力,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写出这篇短文。感恩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努力,定下一个在2022年提升认知和思维的年度目标。通过努力获得的这些更加高级的认识,我将更加努力地融入实践当中。
以后再面对某种消极反馈时,我想我会认真权衡一下,到底是采取“不要轻易尝试”的稳妥策略,还是尝试去掌控局面、运用大脑想办法化险为夷甚至是反败为胜?
愿你和我一起,在2022年剩下的八个多月里,成为遇事更加积极的聪明人!
我是Jasmine
今天是我坚持每日输出的第4/100天
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愿意和你一起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