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进行了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激烈的讨论 计划讨论时间是从8:30-9:30,结果大家讨论的太激烈,从8:30一直讨论到了10:30,就是这样,大家还没有讨论完,还有的老师想发言,但是没办法,只能终止讨论。下面就是我在听了讨论后的感触。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男女的择偶标准,很容易看到时代的变迁。男性更容易选择年轻、身体棒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更多是考虑传宗接代,当然这是一种无意识,当事人是难以觉察到的,但又确确实实被这种无意识驱动着。而女性更愿意选择经济能力强、保护欲旺盛、竞争力强的男性,这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和孩子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
按照这个观点,现在的很多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这些社会角色交叉部分都越来越多,女性的独立、勇敢、坚强、乐观,而男士们很多也女性化严重,从进化心理学来说,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有那么多大龄剩女的原因,一个人可以自己做好一切,何须结婚?那问题来了,生子怎么办?我在想,人类发达到某种程度,会不会男女平等都不结婚,婴儿出生率很低,造成社会形态的大变化?
阿杜老师给出了解释,他说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可能没有男人与女人之分,关于生育就更简单了,可能都会出现无性繁殖。
妈呀,这一想法大大开拓了我的脑洞。未来一切皆有可能,雌雄部分呀。
第二个重点是区分三个概念:性、性别、性别角色
性,指生理上的表现,第一、第二性征等
性别,主要指人格方面的特征,我们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方面的差异。比如我们发现一个女孩胆大、勇敢、坚韧、雷厉风行,我们往往这么形容她:她身上的男性特质很明显,相反,一位男士温柔、细心、胆小,我们形容他女性特质明显,我们在用这些词形容的时候,就是在说一个人的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思想方式和一定行为模式。比如生了女孩后,我们都要教育她要端庄大气,这就是按照性别角色来培养女儿,可是如果女儿长大后跟男孩子性格差不多,并且和一名女孩子结了婚,并且在婚姻中充当了男孩的角色,那么这个女孩的性别角色就改变了,生理上她是一个男孩子,个性特征表现出来的却是男孩子,充当的性别角色也被改变了。
第三个重点是我对内驱力的理解。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阿杜老师分析,现在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内驱力弱,可能跟他们生活的年代有关,孩子们已经摆脱了物质贫乏的年代,不需要那么努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了。
对此观点我有不一样的看法,首先我接触的很多孩子,他们一直在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着,内驱力一点也不比我们那个年代差,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他们在家长的催促下,做出了一点斗争而已,内驱力是内部机体的唤醒状态,不可避免跟需求联系在一起,现在的孩子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满足了,可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依然存在着,只要需求存在,内驱力就存在,有时候一个人身上的这股力量没有表现出来,可能是因为没有还没有被激发出来。
隋英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了对内驱力的看法,我有以下体会:内驱力就是一个被激发的过程,一个学习不努力的少年,在成年的某一天,突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此萌生了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并付诸实践,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果我们把关注点关注到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力上,好像目标更明确一些,时间段可以拉长,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个人永远不放弃希望,相信他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做的更好。
魏伟老师提到,要让一个人的内驱力能够持续的更长久,就要给对方树立一个宏达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别人服务,并且从服务中获得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还对影响一个人的因素百分比进行了讨论,发展心理学颠覆性的研究中表明,遗传占50%,家庭教育只占到了0—10%,同伴关系却占到了40-50%,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好好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