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产品的年限是有限的,顶多十年,十年后你肯定不会再做产品经理的活了。所以没有多少时间是能够给我们挥霍的,你跟对了公司,也许你的时间换来了名和利,你跟错了公司,该公司不幸没起来(不一定会死,就是半死不活),但你做出了些成绩,那这段经历依然起到向上的作用。
但如果很不幸,你是个不够聪明同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既没做出成绩公司又起不来,那你真的是浪费时间也浪费了生命,还错过了非常好的累积经验的黄金期。随着工作时间越久,你越平凡越没有竞争力。
我这三年,从一个策划到产品,从18线小城市到上海,从0个用户到百万用户,再到如今调整方向,没有失落是假的没有迷茫也是假的。也许我努力很久却不过是为了够他人的一个门槛,而他人却轻而易举拿到这个机会。但路已经走了很长,只能接着走下去。
虽然道理也许你书上看了很多,但如果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些你根本不会真的有什么认同。
第一部分,从工作讲起
你以为你正在做的产品工作是很伟大的,很多人在用你做的产品,公司赚钱也是你贡献的,于是就觉得自己影响了很多人,这不过只是幻觉罢了。你以为你在运筹帷幄,调配资源,其实你不过只是一个小执行而已。你看不到大方向,你也看不到战略布局,你甚至不懂你做的事情其实可以创造更高的效益。
来上海的第一家公司是创业公司,我负责web端,从0到1的建设。
前期全部精力都在基础功能的打造上,我们断断续续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最核心的视频功能完善好,花了半年时间才保证底层架构完善至少不使网站崩溃。技术不够给力,底层没有搭好,导致后期拓展很差,在一个差的底层上不断加新东西只会越来越糟糕。产品因为技术力量不足,束手束脚,拉长了整个产品每个阶段的周期。以至于这一年时间,竞争对手的产品越来越成熟,运营手段层出不穷,人员扩充之快,很快用户达到千万级别,而我们早期非常好的版权优势却早已经错过了。
一旦技术拖后腿,产品没办法在早期给运营提供很好的弹药,运营的工作因此会受到影响。而运营驱动的产品,运营能力跟不上,自然也没办法给产品提供好的靶子,产品不够给力,可想而知结果会如何。
这件事让我明白几点(适用边界请自己思考清楚):
1、搞清楚这家公司到底是什么在驱动,如果是运营驱动,那么你找工作就了解清楚运营部门团队背景,否则还是撤了吧。
2、搞清楚一家公司的产品、运营和技术架构,如果没有老大懂和管理产品和运营,公司又没有核心资源竞争力,那多半也是比较悬。产品和运营需要非常紧密地配合,打出非常好的组合拳。
3、技术团队真的太重要,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好的技术团队,产品和运营没办法冲锋。技术支撑产品的想法,技术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产品实现的质量。
4、一个在探索期的产品,在你起步已经比竞争对手晚的情况下,要抓紧赶上你慢下的这段时间,用最优的比竞争对手还要好的技术手段去满足核心功能,让你自己就算没有先发优势至少也不要拖后腿。
5、公司创始团队决定了公司的方向和未来,公司能否成功虽然天时地利人和很重要,但我依然认为在风口上的公司,人和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就要想清楚好公司的定义是什么了。
另一方面,在一切都差不多的时候,公司的经营策略起到了很重大的作用,那这时候能否进入快速成长期,往往就跟公司的战略和战术密不可分。而在这家公司,老板并不想做出多大成绩,只要不死就 好。我只能说,跟对老板需要眼光,但更多是一种运气。
【结论:产品需要站在战略高处去审时度势,判断当前的形式,技术力量也要综合考虑进去,它促使了产品能否放开手脚干的原因之一,这也促使我考虑到,产品应该站在更高层面去想,各个部门的资源情况,资源不足会导致什么问题?当前产品要做,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配比?需要和运营如何去合作?如何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去规划自己当前的产品,目前最重要的是去做什么?如何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去协调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和运营配合,一起增长用户,甚至自己去主导运营?如果改变不了什么,就想办法做到最好,为你下家创造机会】
第二部分,从跳槽到失业说起
有意思的是,我一心认为好公司是能给自己背书的,至少对未来职业发展是有帮助的。所以上海第二家公司我去了一个发展特别迅速、技术牛逼,运营不差的很有潜力日活百万级别的公司。
然而没想到的是,试用期还没过公司就重组了。CEO自己都不知道去了哪儿,除了技术和商务,所有部门都重组。
无常是根本,不变的永远是变化。中间如何跟新领导们斗智斗勇就不说了,我最后选择了离开。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时运不济到底是什么。当然,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虚的。
于是我让自己沉下心来,去学习如何学习,重塑自己方法论,重塑自己的思维,强迫自己做一些输出,甚至是每天都要有输出。
回忆这两段经历,有时候觉得,某些经历或许就是为了成就你自己。一个人的进步与环境息息相关,要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然后顺着这个时势去成就自己。我们不为任何人打工,我们始终都是在为成就自己的路上。
暂时就这么些,想到更多再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