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死亡的权利还给自己--选择与尊严 连载(二)

把死亡的权利还给自己--选择与尊严 连载(二)

作者: 轻创训练营张家顺 | 来源:发表于2021-03-14 18:50 被阅读0次

    琼瑶脸书交代身后事/我们可以怎样面对生死?

    你知道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吗?

    如果从死亡开始倒退你的人生,你会怎样活?

    我们该如何学会生命的谢幕?

    什么事让陈毅元帅之子悔断肝肠?

    你知道为什么医生不愿意去ICU病房吗?尽管那里有最好的设备?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临终前做了什么让罗点点(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

    儿创办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广生前预嘱理念)备受感动?

    关于死亡,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当你仔细读完下面的文字,我敢

    打赌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你会反复思考一些事情.......甚至会采取一些行动......


    (接上篇)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 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 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

    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

    当然的基本人权。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

    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尤其是后者,最让人

    遭罪。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从医 40 年至少经手了2000 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哪怕有 1%的希望,您也要用 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

    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

    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 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

    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

    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 ICU,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

    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 ICU 病房吗?


    穆尤睿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在美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篇文章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反思:“我该选择怎样的死

    亡方式?”

    美国人约翰逊看完这篇文章后,立即给守在岳母病床前的太太打电话:“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人道是避免

    不适当的过度治疗。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离开吧!”

    太太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二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这件事,也让约翰逊自己深受启发:“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将来若是神智清楚,就算这是座右铭;如果

    神智不清了,就把这个算作遗嘱。”

    于是,约翰逊写下了三条“生前预嘱”:

    1、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

    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

    3、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随后,约翰逊拨通电话,向穆尤睿征求意见。

    穆尤睿回答:“这是最好的死亡处方。”

    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是像约翰逊一样追求死亡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英国人大多选择了前者,中国人大多选择了后者。

    这是上海“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一个 80 岁老人,

    因为脑出血入院。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 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不过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

    呼吸机。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

    这时候,他的家属就会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

    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

    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

    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

    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

    情地占据。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

    她连声说:“好。我们不懂,听你的。”

    第二天查房,只觉芳香扑鼻。

    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

    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十天后,他死了。

    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

    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2005 年,80 出头的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

    《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的齐邦媛,她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媜去看望齐邦媛。

    两个人的对话,渐渐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时,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

    最后一刻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

    最后一刻眉宇间仍然保持一片清朗洁净,

    以“读书人的样子”死去,这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

    你呢?

    (接下篇)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百度一下『轻创训练营张家顺』顺哥将揭秘更多不为人知的网络营销秘诀和有价值的内幕资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死亡的权利还给自己--选择与尊严 连载(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qc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