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中得读“…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日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
由此联想到今年高考的作文,全国A卷和北京卷最使我感兴趣。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使用的全国A卷以红楼为引,结合生活学习实际品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北京卷既有求精的微写作,以“阅读带来审美愉悦”为启事写一段话;为核酸检测排队时两米安全距离设计标语;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又有求深大作文,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于环境而言,高原大山的学子们,地理上居高明,脚下是家乡厚重的土地,心中有家乡大山的沟壑,眼里有对远方探索的向往,对所学有移用之扎实,化用之灵活,独创之结合的深广韧性,不是城市孩子所能比拟;平原城市的学子,地理上居精明,对所学细微处用显微镜照之,一倍十倍百倍卷,虽不是大山孩子所能比,但缺点也很明显,外力驱动的苦学,与人生割裂的阅读,能走多远?
是以大作文“学习今说”里其实也包含了对各方面所学移用化用独创的思考。
在经典传统里汲取智慧和力量、气势和厚重,如何融入当下的变化无常、快速浮躁?又如何转化为焕新创造、面向未来的勇气?这是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反倒是“在线”记述文难度为最大,需要依然拥有对手机以外生活的热情和好奇。
天分高低不定终身,勤钻能补拙。考不定终身,学习无止尽。学不定终身,解惑之径路。命不定终身,从容心无悔。唯惯性的禁锢可定终身。
落笔何必非生花?愿学子们一生能有好问好学之心,有任何环境里均可处乐处约之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