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来了,我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使用。有惊喜又有一些失望。
心里觉得原来小程序是这样的,用起来还不错,可与想象中的总是有一点距离。
在试用了很多之后,突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普通的用户,我们真的需要小程序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小程序。
1.什么是小程序
要弄清楚我们到底是否需要小程序,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小程序,那么先得思考小程序是什么,微信里为什么要有小程序。
百科对小程序的解释是: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小程序的初衷是一个叫做应用号的东西。张晓龙说应用号是“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的,所以APP就会很安静的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这是我们在探讨的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叫应用号”。
可以看出小程序的初衷或者特点是以下几点。一是触手可及,二是用完即走。它就像一个东西它不在你身边,你也不需要随时把它带在身边,但需要的时候它就在哪里。即使你用了它之后立即就走,它也还是静默的在哪里等候你下一次的光临。
偶然觉得,如果小程序是一个人,那么她的故事让人有些感动。她如同一个痴情的女子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知道不会拥有什么,知道只是利用她,没价值后就被抛弃,但她还是在哪里静静地等着下一次被利用。
2.小程序的特点
张小龙曾说:微信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而是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那么,我想小程序也许就是他们不忘初心的又一次尝试,小程序的目的也就是提供服务。
在体验小程序后,我用的最多也最觉得实用的是车来了、猫眼电影这一类型的小程序。
这里以车来了为例。我几乎每天早上上班等公交车时会用,每天都会打开一次,算是使用较多的app了。但有了小程序后我立即卸载了车来了app。
一是因为app打开很慢,每次刷新很久,觉得很费时间。现在早上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就随便把公交位置确定了,很方便。
二是车来了app现在增加了很多其他功能,对原有功能进行了干扰。我本来只想查下公交,它却问我买不买机票,抢不抢火车票,玩不玩游戏,要不要找人聊个天。我真的不胜其烦。
三是比起app,小程序确实很小,几乎不占空间。
那么通过以上的说明,作为用户来讲,我们可以发现相比app,小程序的优点是:
无需下载、体验度直逼原生、功能单一或者说纯粹、占用空间小。
但使用起来也会发现小程序的缺点。总结起来就是:
入口深,难以寻找、无法承载大应用、目前有的bug多,不能实现原有数据的完全迁移。
例如,我腾讯视频用qq账号注册了且买了会员,可小程序只能微信登陆,即使在客户端的账号上关联了微信账号,可小程序上我还是微信的账号,且不是会员。为了追《鬼吹灯》我只有继续用腾讯视频客户端了。
3.什么样的app适合做小程序
什么样的APP最适合做小程序,或者说对于用户来说最适合卸载那些APP,用小程序来取而代之。我想依旧离不开我们之前讲的小程序的概念与特点:
提供服务,用完既走,触手可及,功能简单纯粹。
那么可以发现以下两类比较适合做小程序。
1.工具型app:特别是使用频率低,小型的纯功能app,如:计算器、万年历、天气工具等。
2.功能性app:使用频率一般不高,主打某个功能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功能干扰的。如:美团外卖、饿了么、猫眼等。
在生活中无数次的希望微博只看微博,淘宝只买东西,支付宝没有社交,百度只用来搜索。小程序本可以实现这样愿望的,可是我估计这类的小程序很难等到了。
4.小程序推荐
下面我开始我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基本符合上面说的两点。这些小程序都是经过我反复的使用、比较、删减后留下了。
最后提醒大家,其实小程序不应多,留着一些常用的就行。
特别是阅读类的小程序要慎重选择,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小程序,乃至微信上。如果我们整天都盯着微信,在微信上解决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需求,想想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推荐小程序列表:
小程序全解读—一个用户的角度 小程序全解读—一个用户的角度 小程序全解读—一个用户的角度 小程序全解读—一个用户的角度 小程序全解读—一个用户的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