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18138206559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此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景德镇青白瓷一经出现,很快为世人接受并成为十分畅销的商品。同时,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内的十余个县市。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半个中国。它不仅销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建镇后,景德镇瓷业生产获得重大进步。重要表现就是青白瓷的创烧。宋初的青白瓷,胎质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黄。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碗、盘、罐、折肩钵、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实、厚重。装饰较少,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画粗大牡丹或莲瓣纹样,纹饰粗犷古朴;或用梳齿状工具,在碗心画出简单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贴花工艺及仿金属器造型。还发现一些酱黄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类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除继续采用单件仰烧外,开始使用一种造价昂贵的瓷质覆烧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烧,故出现了芒口器。此时的瓷胎细腻、致密、洁白;刷釉加厚,使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器物种类显著增多,造型趋于挺拔,装饰丰富多彩。日用品碗、盘、碟、盏类品种多样;盏托、注碗、瓶、炉、香熏、枕等形态各异,造型丰富;联子盒、鸟食罐、俑、动物塑像、围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大量涌现。龙形碗、狮形枕、虎形枕、婴孩枕、仕女枕、荷叶形枕、元玉形枕层出不穷。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图集中在碗、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早段多对称或单体图案,如植物类团菊、三束莲、折枝牡丹;动物类游鱼、龙凤、三团鸾等,稍晚纹饰布局趋于繁复、细密,如人物类婴儿戏水、婴孩攀枝,植物类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
匠师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
南宋后期,器物组合又有所增多,青白瓷的釉色也较前期要好,釉层较北宋晚期薄,透明度稍逊,呈淡青色。芒口类碗、盘继续流行,高足杯、梅瓶、各式香炉开始出现,水注、砚滴、印章(盒)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仿铜器陈设瓷如琮式瓶、鬲式炉、尊形器等,罐、炉、壶等基本消失。装饰方面,刻画花、印花、雕花及镂空同时并存。但仍以印花装饰占主导地位。荷、莲、菊、石榴、荔枝,凤穿牡丹、喜鹊闹梅、水波游鱼等成为主题。此时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密,层次丰富,对元青花的装饰有一定影响。
元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专管皇室烧瓷。“浮梁磁局”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来了景德镇窑业的技术变革。由于湖田窑也是“浮梁磁局”的定点窑场,湖田窑先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冲击,首先是创烧了“卵白釉”瓷。“卵白釉”瓷专为元政府枢密院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字样,又称“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有凝脂般的感觉。器形有折腰碗、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代有异。器物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晚期的窑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元统一全国后,因对外交流及赏赐的需要,又在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至迟在元代中期,湖田窑就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生产,南河南岸就是生产“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的重要场所。元青花可分为“菲律宾型”和“伊斯坦布尔型”。前者器物形制小,工艺较简单,器形有高足杯、折腰碗、带座炉、小罐等。采用国产青料绘制传统的缠枝花卉、回纹、芦雁、龙凤图案,青花发色青翠,主要供国内及东南亚地区使用。后者以大件器物为主,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器形有盘、罐、瓶等。采用进口青料绘制青花图案,纹饰层次繁密,青花发色浓艳,人物故事题材丰富,主要供伊朗、土耳其等西亚地区使用。
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蓝釉瓷、高温绿釉瓷等。釉里红瓷主要见建筑构件,如龙纹瓦当和飞凤纹滴水等,这也是湖田窑在元代为皇宫生产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资料。与“卵白釉”瓷、青花瓷、蓝釉瓷、绿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迅速萎缩。此时,日用粗瓷产量大增。器类有碗、高足杯、圈足盘等。饼足碗占多数,这种碗胎粗、釉薄、色灰黄、内涩圈。品质低下。芒口薄胎碗与宋代碗相似,但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刷有一层薄薄的泥浆,泛火石红。高足杯、折腰碗类似“卵白釉”器,但均胎粗釉薄,远不如宋瓷精致。
明朝建国,于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从此,景德镇的制瓷中心逐渐转到市区。但湖田窑的窑业仍很兴旺。明代湖田窑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此时的窑炉,已不是宋元时期的龙窑、瓢形窑,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葫芦形窑。一匣一器垫沙仰烧成为主流。明初,主要生产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青花器胎质普遍较粗松,色红褐,釉色暗涩,青花暗黑。但也有的胎质细腻,釉色清亮。器形可见碗、盘、高足杯等。多带元器遗风,折腰碗最具特色。有一种足径大于7厘米的大碗新近出土,其工艺考究,装烧复杂,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釉色青亮,实为碗中精粹。其碗心绘简笔折枝莲,口沿绘十字锦边饰,有的碗心绘山水人物,外壁绘仰莲及海涛、祥云仙山、仙人乘舟图案,证明后者也是明初湖田窑青花器的主题纹饰。还常见内心绘“福”、“寿”梵文,外壁绘卷云、菊瓣纹饰的高足杯等。青白釉折腰碗的造型与元代卵白釉折腰碗近同,唯足径较大,底心乳凸渐失,釉色暗灰。
明代中期,器类主要还是青花瓷,少量青白瓷。青花器类有碗、盘、高足杯、罐等。造型规整,不见变形现象。碗的器形较为轻盈、灵巧,没有了早期的敦实、厚重。青料普遍青中透蓝,少量有蓝中泛紫的现象。纹饰构图较繁密,题材也丰富。内底绘二字宝杵结带纹、“福”字纹、“仙人乘槎”纹、月华纹、人物舞蹈纹、狮舞绣带纹等。器物内壁常常不加装饰,或仅在口内装饰几组缨络纹饰。外壁装饰较丰富,如缠枝莲、缠枝菊、变体仰莲、凤穿莲、莲池水藻、莲池水禽、树石栏杆、海涛云气纹、柳下婴戏、水草、蕉叶纹等。绘画多一笔点捺而成,所绘枝叶肥润、圆柔;出现少量双线勾勒,平涂渲染的“分水”现象,常见的一蹴而就的粗犷绘法开始演变成勾勒轮廓并渲染细部的工笔画形式,有图案化趋向,但仍不失流畅,飘逸之感。
明代晚期,湖田窑瓷器生产水平江河日下。此时的青花器形主要见小碗类,其碗壁斜直、圈足矮小、胎质灰黄、釉色浅白、烧制粗糙;仅在外壁绘以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写一些“吉”、“三”字吉语或数字,绘法草率,成为一种低水平、再无创意的廉价产品,最终被市场所抛弃。湖田窑也终于走完了她七百余年的风雨历程。
湖田窑制瓷始于五代。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采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形支钉痕。青瓷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装饰。窑址内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眼下市场上仿伪之品颇多,在收藏时要多注意鉴识的要点之处。要从釉色、胎质、形制和旧气等几个方面去综合考察。
有的釉色过于精美,又不顾时代特点;
有的胎质过于细白,或人为在胎体加沙,手感偏重;
有的釉色闪蓝、闪黄,刻、划、印花粗浅模糊、线条呆板;
有的在内底或器壁可见均匀细密的旋纹;
有的以泥浆、油污来作旧,又不见因时间和环境所形成的真正旧气,等等。
如遇其中之一,你就要慎重对待,切勿轻易下手。否则,上当的就是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