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夜漫步时,偶见桂花零落、黄叶萧萧,惊觉已是晚秋。
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定是“野鸟相呼柿子红”,我就像看到石榴的郭沫若先生,“禁不住唾津的潜溢”。
柿子是晚秋的宜人风物,农村的柿树尤其多。
每当柿子成熟时,大片大片的红色铺展,像是点燃了整个村庄。

农民对柿子的感情深厚,将它视作丰收的象征。
古诗中不仅有张舜民的“稻熟鱼肥柿子黄”,还有袁宏道的“柿子如丹缀土城”。
02
都说最好吃的柿子是临潼的火晶柿子,“赤如火,亮如晶,皮薄如纸”,我却以为不然。
爷爷院中的牛心柿树年年硕果累累,几乎将枝杈压断。我小的时候常爬到上面挂稻草人,以防鸟雀偷食。
经霜后的柿子晶莹透亮,捧在手里像一团火焰,摇晃时能感到其中的汁液微颤。

柿子的吃法很是讲究:
捏起柿子上边的一层皮儿,嘴凑上去咬个小口,丰腴甜美的浆汁慢悠悠地滑过唇齿,划过喉管,安抚了迫不及待的味蕾。
另有一种罗田脆柿,色泽鲜艳,硬而无核,个大肉厚。
它既有苹果的爽脆口感,又有软柿的甘甜鲜美。

小孩子们最喜将其横着切开,互相比较哪个切面的星星大。
赢了的眉开眼笑,连嘴里的柿子也甜了几分。
输了的愁眉苦脸,狠狠咬几口手中的柿子,又甜得欢喜起来。
03
吃不完的柿子要晒成柿饼。
在太阳下晾晒十几天后,柿子中的水分减少,开始有柿饼的雏形。
然后是我最喜欢的工作:捏柿饼。

这时的柿子外皮干内里软,捏起来软软凉凉的,像弹弹球,手感极好。
捏的时间也有讲究:
在太阳将升之前捏,此时柿饼上糖霜未化,不易粘在手上;且清晨柿饼较硬,不易捏破。
捏扁后放在地上或盖帘上晾晒制成的柿饼呈扁圆形,称之为圆柿饼,口感较软糯。

另有一种,将柿子系上麻绳挂在架子上,自然风干制成的柿饼,叫吊柿饼。
像皱巴巴的小茄子,吃起来更有嚼头,年轻人更喜欢。

除此之外,奶奶还会将软柿子做成柿子酱储存,在缺菜的冬天给我们制作各种美食。
打开笼屉,金黄柿子糕的香味扑鼻而来,抓一块塞嘴里,在冬天极是熨贴肠胃。
吃黄桂柿子饼时比较精致,先用筷子将焦黄的外皮挑开,夹出馅中的核桃、葡萄干咀嚼一会儿。

觉得喉间甜腻了,就咬一口酥脆的外皮,柿子的清香就丝丝缕缕萦绕在舌尖,令人回味无穷。
04
我的厨艺启蒙除了奶奶,就是《中华小当家》了,这部动画可以说是很多人小时候对美食的最高幻想。
至今记得小当家被阳泉酒店拒绝后,靠一道会发光的柿子青椒肉丝,重新获得众多大厨的认可。
当时我很惊讶:柿子居然可以用来炒菜?
直到我掌握了煮饭大权,复刻出“阳泉青椒肉丝”后,尝了一口感动到痛哭流涕:
中华小当家诚不欺我!

夹起一筷子菜,裹着柿子酱的肉丝青椒丝在灯光照射下像蒙上一层薄雾,又神秘又好看。
柿子酱自然朴素的甜味不仅调动出肉的鲜味,还给肉丝裹上一股果香,丰富了整道菜的层次。
那一刻,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想来,柿子之于晚秋,犹如爷爷之于奶奶,无比般配。
丰收时的农民早出晚归,携满身疲惫还家时,朴实的柿子作为合适的甜味来源,充当了舌尖安慰剂的作用。
就好比奶奶做柿子酱累时,爷爷及时给她端的一盘柿子糕。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