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致电给一位母亲,想与她就孩子近段时间的表现进行沟通。电话中的那头,她的声音是迟疑的,闪闪烁烁地找着托辞:“我下班会很晚,又在乡下,老师你等不及的。”“没事,我等你。”
电话搁下,我继续在办公室和孩子做着交流,怎么也无法想象眼前这个文静秀气的男孩,如何在教室施展大力,将同学的桌子举起,再用力砸下,连同文具、连同书本。而原因却只是因为他撕了她的小纸条,她去找老师告状,他便兀自在教室动武……
女孩抽抽噎噎地哭着,告诉我铅笔被男孩踩坏了;男孩茫然地点点头,轻轻地说着:“她很烦,一直说我。”眼前的情形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担任班长的我最看不得拖拉作业的男生一下课就满田埂地跑,我追不上便去告诉老师,那个挨批的男生对我恨得直咬牙,于是就趁着放学的路上堵着骂我,还敲“毛栗子”警告我。当我哭哭哒哒回家去的时候,母亲一边心疼地查看“伤情”,一边作势在院子里骂那根本见不到人影的男生。最终却对我说:“以后不要去追他,等他回来你去教他做作业不就好了吗?”现在想来,母亲是在告诉我,与其多说,还不如多做。
当然,男孩子目前的情形并非如此单纯,因为最近半年来,我已经频频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那里听到他过火的举动,不仅影响了同学和老师上课,还让他自己日渐走向伙伴们的对立面。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做错事情以后,他很少说话,就那么站着,然后点头表示会改正,实在搞不懂他心里的真实想法。”为此,班主任老师多次联系家长,希望和父母谈谈,彼此讨论和交流,但孩子的父母一直表示很忙,总是由孩子的奶奶代为沟通,家校合力就这样遇到了障碍。
送走女孩,送走男孩和奶奶,我开始在办公室等待男孩的妈妈。没多久,她便来了。温温婉婉地推门进来的时候,轻声地道歉着:“不好意思影响老师了,路上还遇到了堵车。”我请她坐下,和她开始交流。谈话中,我了解到她的工作的确很忙,而且在路上的时间比较长。每周休息一天的她很少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和体育运动。平时交流的话题基本限于“作业是不是做好了?”“乖不乖?”在她看来,孩子的奶奶非常负责,帮她带孩子带得很好,所以她和孩子的父亲便不多过问。她轻轻地说:“我也不懂怎么教孩子,婆婆带得很好,孩子在家很乖,星期六他都一个人在家的。”所以,她不相信孩子在学校喜欢调皮捣蛋,也不相信孩子会经常动手扔同学的文具,她只是知道,孩子不喜欢学习,所以她能做的,就是晚上盯着儿子做作业。
我问她:“你有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吗?比如同事们一起带着孩子的郊游。”她摇摇头:“我没有时间,孩子的爸爸也一直在外头忙。”她的回答让我知道了孩子在学校以外的生活状态,那是一个安静的独立的空间,除了作业本,便是电视和电脑。我在想,随着年级的增长,他是不是越来越渴望和伙伴的相处,却又不知道如何相处?他甚至不知道怎样遵守纪律,因为除了老师的教育引导,在家庭里他没有这种体验。事实上,孩子的行为方式是需要“练习”的。
我和孩子的母亲交流了四十多分钟,期间,我讲的都是平实的道理。当我不仅以学校教师的身份,更以一名男孩母亲的身份和她交流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她的不安与歉疚。是啊,“天底下有三件难事,即管理人、教育人、做心理咨询工作。”(引用自张文质先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我不知道与这位母亲的第一次交谈是否能在她心头留下一些印记,但我希望,她能改变自己的一些教养方式,并积极配合学校,为孩子的改变和我们付出共同的努力。
我期待着,我也会持续关注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