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五、独特细腻视角下的上海市井生活
王安忆以江南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婉,娓娓道来生活在上海弄堂里千万个王琦瑶中的一个。
开篇,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写了流言、弄堂、鸽子和闺阁四个章节。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为小说的走向做好了铺垫。
流言,滋生于角落,在姨娘们的口中传播,在麻将桌上上扩散,作者写流言,也是在写人性。
人性中亘古未变的一点,是人们喜欢探寻别人的隐私,并将其以“不要告诉别人”为由,“小心翼翼”地传播岀去。传播流言,没有害人之心,但却可能引发不测。
“长脚”扼住王琦瑶的脖子前说:李主任去了台湾,每个月给你寄美元。不然,这么多年你怎么生活?早已死于飞机失事的李主任,竟然给王琦瑶“寄美元”,王琦瑶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而这流言的芯子,是上海小姐王琦瑶成为要人李主任的外室,一年之后,李主任死于飞机失事。王琦瑶后四十年的生活,固守着李主任留下的一匣金条,不敢轻易动它,仅有两次将金条换成现金,一次是年幼的女儿生病,一次是带着女儿和未来的女婿去杭州旅游。她是依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女儿的。
流言多么可怕,犹如蜘蛛网,由细细的小小的一个网心,渐渐变成硕大无比目不可及的网,编织这张网的,是无数只耳朵,无数张嘴;流言又像是静水中投入石头,波纹慢慢扩展,无论石头大小,波纹却越来越大。流言,虚中有实,实中含虚,真里有假,假里含真。
弄堂和流言密切相关。弄堂的后弄是传播流言的地方,那是社会底层民众出入的地方。但是,流言不仅是地位低微的下人们闲来没事的谈资,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当年,王琦瑶成为李主任外室的“流言”,就流进了颇有资产的蒋丽莉家的客厅,蒋丽莉不得不亲自去验证关于王琦瑶流言的真伪。
流言还紧紧追随着流年,适时地发挥作用。有关王琦瑶的流言产生于四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期,它终止了王琦瑶跨进康家的梦想,八十年代中期,它让王琦瑶死于非命。
鸽子,盘旋于城市的上空,不仅见证城市的变迁,见证市井生活,见证黑夜里罪恶、阴谋、死亡,它们还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是否也像流言,只要产生,便会一直流传?
闺阁,随着社会的发展消失了,但闺阁情始终存在。女孩子们在未成年时,最好的朋友是同性朋友,这种闺阁情不在乎门第,不在乎学识,甚至不在乎性格,却可以相伴一生,如王琦瑶和蒋丽莉。尽管她们中间出现了程先生,尽管两个人因大环境的变化,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她们的感情维系到蒋丽莉生命的终点。
小说开篇的四个章节,看似各有题目,实则穿插相连,为主人公的出场写足了背景,更是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知。作者用细腻的文字,为这部挽歌般的作品定下了语言基调。(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