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生产链崩塌刹那,人们丑陋恶毒的一面犹如魔鬼附身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这个以金钱利益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现在的我们的社会?
今天我在合肥大剧院看了一场有深度的戏剧,这场戏剧改编自曹禺的《日出》一书,可以看得出来剧组的用心、专业,不仅是场景的布置——一个当红社交花的宾馆房间里,还是话里话外的“潜台词”、说话的态度,都体现出不一样的高度。
虽然“平等”字眼被屡次提了出来,场景也有很积极的一面,比如这间旅馆面朝新建的“XX大厦”的街景,实际上却“一点阳光也照不进”,这个房间的暗处是一条条流水线,以消耗女性灵魂和上下贵贱人际关系为动力,以生产某种成功为目的。
有人说我的观点这么悲观主义不太符合正能量,那我就具体说说我眼中人物和剧情,解释一下。
银行家为自己的心爱人点烟
女主:
一个美丽漂亮有自信的女人的宾馆房间里,发生在这里的所有对话,看似跟白露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实际上却无一不凸显出-社会上各个阶层的贫富差距。
她年轻、有狡兔三窟的勇气
她有权利时,她还是那么骄傲地在镜子前转圈圈,甚至为了“好玩”,违背一个不可得罪的“头等货”的意愿,想要照顾弱者——一个偷跑出来的青楼倔丫头,一点点心愿和同情吧。
也许吧,世界就像是《嘉年华》镜头中,那个巨大的美好的“梦露”女性象征雕塑,即使这个雕塑无比纯洁美好,时间一长,跟地面接触的地方,也被贴满了灯红酒绿的小广告。
露露在遥远的地方结过一次失败的婚,有一位追求“太阳”和真理的诗人,她在过一座跨过茫茫大海、摇摇欲坠的桥,桥的一端是被伤害的爱情信念,她还在等前夫一声“对不起”、对死去的孩子永世难忘;
可,饥饿和穷的威胁,让她不得不胆战心惊地走向新生活的另一端,这一片陆地上,一个又一个痴心人,无一不高叫这一个女人的昵称,“露露”长,“露露”短……
这样的生活并非她所喜爱,不轻松,很憋屈,但,这就是日出前的狂欢,迷醉在其中,可以不再思考桥之彼岸的事,丈夫打的伤痕、死去的孩子、平淡到一句不发的婚姻、穷到无法维持体面,可以不用思考了,多好。
寂寞的时候想着热闹,热闹的时候想着寂寞
眼看着天黑时所有人都在嬉戏、漫步、交际,天亮时各回各家、各找各的情人,特别醒目的一对角色是胡四和顾奶奶,他们象征着那不可退潮的时尚和前卫,单拌嘴就让众人捧腹大笑,是唯一的笑点。
然而夜深人静时,所谓最厉害的女人,此刻只是沉默送走人群,暗淡的角落里,抽起烟,深黑色带亮片的衣服配着点点烟星,在黑暗里闪着微弱的光。
得知自己的情人破产,不能再替自己还债,走投无路
对比一个女人的渺小和无力,在这个巨大的庞大的社会运转体系里,一旦失去了银行家这个靠山,所有的账单全部如雪花一般向她涌来,所有的在黑社会老大控制下的黑帮成员,全部敢向失势的她一股脑儿施了重重的压。
不仅是她受了折磨,她的命运也影响了她曾庇护的人,她曾经四处寻找,想照顾的那个倔强小丫头,也因为一次次的违反社会潜规则,与社会上主流的意见群体作对,也不知什么时候流落在黑社会的手下,再也不能被她保护了,最后,小东西不堪凌辱自杀了。
一个人在社会上想守护的事物或者喜爱的人也许终究不能被保存下来,除非你无比的强大,或者剧中所说的一样,生下来就一个有钱的家庭,有权有势的老爸,这样就可以守护自己想守护的人……
没人陪她了,没人回头找她了,本来夜夜一众客人欢喜洋洋的房子,现在一点欢乐劲儿都没有。对于绝望的白露,这里无人可怜她,又像是一座地狱,用枷锁把“一辈子”埋在这里。
她开始厌恶水牢的臭味,那种被金钱所腐朽的水汽吞没了一切。
拿出安眠药倒在桌上(食安眠药自杀)灯光范围的缩小和颜色,与她的声音的“一片…两片…本来生的也不丑……三片……四片” ,越来越显得凄惨的泣音。
我的观剧体验:
部分内容有剧集的情节,请谨慎往下看,无意剧透
一切的故事都发展在围绕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这里有化妆台,大的全身镜映照出所有人的衣服,靓丽和丑陋,猥琐或自信,高贵优雅的沙发,很容易能想到上世纪50-60年代的上海,这是个电影产业极度发展的时代,可是所有人却把生活也活成了电影。
门口的走廊上,雍容地毯加增高的门槛(两边都有台阶,进屋也有下台阶),两边挂华贵的门帘将一个大大的门和灯光的开关笼罩住,像极了《千与千寻》中正在夜幕笼罩下的妖怪大桥,昏暗中透着(房间内未知的)神秘。但是白露一直没有放下帘子,她一直向江湖各类“头等货”、“三等货”、“小东西”打开了门,也对方先生这类,真诚如旧日诗人的人,看似敞开着心扉。
不同阶级之间对话的方式(有趾高气昂、有卑躬屈膝),感觉像上世纪的上海缩影,有银行的老总,有商界的大老板,有穷苦人,一只无形的大手,就像一个慢慢磨着豆子的磨盘,展开了对贫穷人层层的鄙视和碾压。
其中,有中等阶层的李先生,做得一手好假账,算的一手好公债,被大老板带在身边,受人羡慕,却不免点头哈腰,逼迫自己的夫人去打她不喜欢的麻将牌,不仅没有玩牌的技术,一直几百几百的往里赔钱,而且根本抽不出时间赚钱,太太很担心不照顾家里的孩子,孩子的未来怎么办,可是,这位李先生出于对上层的恨和对领导的嫉妒,让他决定放弃家庭,只一心为了往上爬,非要自己的太太融入富家太太们的贵媛交际圈,薄面难放,还要维持生计。
其中最卑微的一位是底层的银行小职员,他老了,有肺病,咳咳咔咔的,却兢兢业业5年多,都没有放过一次大的账面上的错误,也从来不敢在笔墨纸砚之间偷拿偷取。这是一种潜规则,虽然是个老实巴交的善良人,但你不能为老板带来暴利,你就是“无用之人”。所以,当银行要裁员时,不得已受到离职的警告。他自己身体不健康,没钱,妻子也跟别人跑了,孩子有三个,嗷嗷待哺,于是,屡次被骂,又燃起一丝对老板愤恨和对孩子的怜惜,仍然去死乞白赖,向李先生讨要说法,希望李先生帮忙说服老板再给自己一次活的机会。
商业,说到底是一种“头等货”对穷苦人的明争暗抢,间歇性的会爆发一次起义,像《雪国列车》最后一节车厢杀了一条血路到头等舱一样,你不知道的轮回又要开始反攻你争取到的短暂太平盛世了(原文:太阳出来了,黑暗还在后面)。
利益不是所有人的(原文:但太阳不是我们的)——只适合给成功人体味,而落魄者,他们连看看这滚滚向前、机械齿轮咬合、皮带流动的机器的一个机会都没有。
其实还是有阳光的
有个“胡萝卜、鸡蛋、咖啡豆”的故事,不知你听说没有?
说的是一个当厨师的父亲的人生哲理,因为女儿失意难过,他给女儿做了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很简单,就是分别将胡萝卜、鸡蛋、咖啡豆放入三个锅中煮20分钟,只见本来强壮的胡萝卜变软了,本来易碎的鸡蛋变硬了,而咖啡豆把滚烫的水变成了香浓的咖啡。
女儿不解,问:“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之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之后,它们倒改变了水。”
“你属于哪一种食物呢,女儿?”父亲意味深长地问道。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是胡萝卜们。
恰恰这个社会,不需要我们思考太多,所以,民众嘛,只要听故事,最好。
鸡蛋们,看到历史上的文学作品被再现,就懂了: 任何一个年代,阶层跃迁都是底层的幻境,不会把钱花在不需要的号称高回报投资上,比如花呗过度消费奢侈品股票基金房产等,然后变得刚强、坚不可摧、甚至借助沸水的力量,用头撞击锅壁。
有人问我如何变成咖啡,去看更多的书和电影吧。
投资你的知识、脑力,让自己变得和芸芸大众的思想有不一样的(哪怕一点点),成为有鉴别力的(能够看清行业运转的逻辑和体系)知识分子。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世界不会被你改变,你只能改变自己,世界才有那么0.0001%的可能,即将因你,而细微地改变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