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处于卡壳状态,一直在读《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它没有特别的干货,是由很多多年经验的一线记者或者编辑,关于写故事方面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每个作者对文字与故事的深刻见地,让人回味无穷,受益无穷。
它跟其它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不同,过于琐碎,且专业性强,所以看起来枯燥,本来给它留了5天时间,现在5天时间过去了,还没有读完。
今天读到作者说起他写作中的一件小事,感慨良多。他们具有多年经验的资深记者,不管是工作本身,还是眼界,都不再只是眼前的一些热点,繁华一现般的事件。
大多是工作、生活或者出行,总之无论何时的一个突发的想法,然后再不断考察,不断体验,不断深入,最后确定自己的主题和点,再下笔汇总。
就比如作者,不知受哪方面影响,有一个关于监狱的想法,但是正常监狱就是写那些犯人,因为什么获刑,获刑后有何改变,等等之类,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也相当吸引人,也是很多人的话题。
但是,作者就在想,有哪些点是大家没有注意和关注到的呢?最后落在惩教官员和监狱护卫。不知我们中国叫什么名称。即使落到这个点,一般的记者,最多可能会对这类人做个采访,了解下他们的生活,一些情感。
说实话,即使如此,也比较有吸引力,但作者不想如此草草了事,他去应聘了工作,成了一名惩教官,进到监狱,亲身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面对的种种情况,本来计划3个月的,因为了解不透彻,一直做了10个月才辞职离开。
之后,就这一话题,他写了一本书,我相信书中写了很多丰富的内容,其中,作者写道:那里面住着600名犯人,里面非常晦暗恐。怖,窗玻璃好像有50年没擦过的样子。
结果,一个犯。人的妻子看望丈夫回来写信告诉作者,书出版一个月后,他们把窗户擦了。
我想一定是作者写的太深刻了,影响力太大,有些震撼,所以才能让有关方面重视,其它不知道,窗户是很明显的一个表现。
与此同时,除了作者的敬业和专业,我不由感叹一句:有些事情存在,并不代表被发现。
这就要说下最近关于写小说的一些思考,小说写作中,除了对话,其它的特别是情绪,写多少合适?即不显得累赘,后边又不显得突兀、干瘪呢?
其实写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有设想,很容易把心中的情绪忽略,而直接写人物的对话。过几天,回头看,自己都觉得干。
写到后边,慢慢的就会像整理家居家什一般,大大小小情绪全部拿出来,放到合适的地方,只有读者同样看到,才能跟作者一起同步走下去,不然只能是自己臆想的故事,没有可读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