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
《品格的力量》1、HPA 效应&稳态应变负荷
HPA 轴并不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威胁,因此为了应对威胁,它会同时激活所有防御体系,发生在身体的每个部位,这个过程对人体造成损耗,换句话说,造成危害的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身体在压力面前做出的反应,而儿童时期超负荷的承受之压,被写在孩子的身体里,造成实际的生理影响。
循序渐进的损耗过程被称为“稳态应变”负荷,压力超过负荷给前额皮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使得人难以调节情绪,想起看过的《情绪教育法》,不管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运用情感领域的自控能力对改善学习状况至关重要。
2、安全依恋
在出生一年内,能及时适应孩子的情绪并对孩子的暗示做出有效响应的父母会培养出安全依恋型孩子。
关键词在于“有效响应”,而与你是否形成习惯无太大关系,那些身上有着强大的适应力和调节力的妈妈们,显然有超人的品质!
3、“渴望”与“选择”
当你有雄心的时候,要区分你“渴望”的东西和你最终“选择”的东西是极其重要的,加入你渴望自己成为世界冠军,但你却没有为之投入必要的勤奋和努力,那么,你不仅不会成为世界冠军,还会因为无法实现最迫切的目标而感到痛苦。但是,如果你“选择”成为世界冠军,那么,你就会通过自身努力和决心兑现这个选择。而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表明,“这才是我”。
抽象地认识到你需要提高坚毅、热情或是自控力是一回事,而真正地掌握获取这些品质的工具则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动力和意志力要区分开来,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成功的动力,那么再强大的意志力也无济于事,如果没有持之以恒、为实现目标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仅有动力依旧不足以让他们看到成功。
4、“聪明”
与大脑的执行功能区有关,其中一个特殊的执行功能是工作记忆,是指同时将大量事实保存在大脑中的能力,它不在于能否记住小学一年级老师的名字,而是在于记住你想要在超市里购买的物品。
全然地关注手头任务,迎接挑战,我想这样的体验对执行力的培养不可或缺。
5、挑战,带来新的东西
很多家长在不断敦促孩子做到最好的同时,却在不经意之间让孩子失去发展品格的机会。
为什么说体验失败如此重要?
年轻人塑造品格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现实的失败去磨砺自己,去体验真正的挑战。无论是工作、体育比赛还是艺术,如果你的奋斗历程充满艰辛和风险,那么你遭遇失败的概率肯定会是更高,但是,你同样也更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成功,缔造真正的奇迹。
我们希望孩子都能成功,而这也促使我们相信:要成功,首先学会失败。
6、养成好习惯——乐观与悲观
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提到:将天性悲观的儿童转化为乐天派的最佳时间,就是“童年期即将结束,但青春期尚未到来的时候。”只有在此时,元认知能力才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即有能力认识自己的思维。”换句话说,在孩子进入中年级的时候,讨论品格,思考品格,评价品格,才更有意义。
第一步:这里分享一种“心理对照”法——同时强调实现积极的结果以及追求结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兼顾二者,就是“在现实和未来之间建立起一个坚实的桥梁,它表明,要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克服障碍。”
第二步:创造一系列“实施意图”——以“如果—那么”表述的具体计划,它将目标与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困难联系到一起,比如说,“如果看电视在课后复习时分散了我的精力,那么,我就会在完成作业之后再看电视。”
7、身份效应——成长型思维
社会身份的转换,会让孩子可以迅速地改变思维,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之中。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意识到必须考虑其群体身份,这样会给被测试者的表现带来重大影响,是一种心理干预。
“品格成绩单”
本书升华成就未来的7个品格力量:
坚毅
自控力
热情
社交能力
感恩
乐观精神
好奇心
“首先要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然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去决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简单易行而难以抗拒,担心自己不会成功,而不是到底要做什么的具体愿望,成为典型的美国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选择路径,而本书提出“快乐、有意义、创造性的人生,才是走向更高层次成功所需的工具”,这个过程需要接受品格是可变可塑的,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长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