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心理
你这么宅,有没有可能是因为……

你这么宅,有没有可能是因为……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16:04 被阅读0次

“宅”是东方社会的一种深刻现象。虽然欧美社会也有宅的现象,但东方社会特别是日本,“宅”成了极为严重的事情。

“宅”多数时候是和男性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谈到宅,似乎大家很容易说到“宅男”,当然也有“宅女”。

并且武老师和一些心理咨询师同行谈到“宅女”时,他们的普遍观感是,女性一旦成为深宅,可能问题比男性更大。

每次武老师在微博上谈到“宅”这个现象,都会有很多人回复:“宅”怎么了?“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病。

实际上,在武老师看来,大多数社会现象,都是一种存在,都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问题。

看上去,他会把现象给问题化,但同时,他也不会给某种现象贴上“病”的标签。“宅”也一样,他觉得它是一种深刻的存在。

把“宅”的问题放到“空间”这一部分来谈,自然是他想说,空间,是“宅”的根本。

可以说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宅在家,是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他能做自己。他不愿意出去,是因为外部的空间,他总感觉身不由己。

“宅”的关键是封闭,而在心灵封闭的现象群中,还有习惯性拖延和习惯性迟到等现象,这部分来一起谈谈。

武老师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位标准的宅男,即便现在仍然有宅男的心理结构,所以你觉得这部分内容像是在“攻击”自己时。

请理解他首先是在“攻击”他自己,其实所谓“攻击”,都是打引号的,真正的意思是无情地剖析自己。

调查:你最宅的时候是怎样的?它是怎么发生,又是怎么结束的?

我最宅的时候,是有一段时间辞职在家。那一个月都没有出门,只有去楼下买菜,其他时间都不出门。等到再找到工作,才开始出门上班。

然后就是疫情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家,最远去楼下买一次菜,每周去一次。有疫情的时候开始,疫情结束的时候会终止。

宅不是问题,封闭才是。封闭是一种死能量,是能量的凝固。当能量不能流动时,人也就“僵”住了。而人是一种关系动物,幸福感也的主要源泉是关系。

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今天,像其他的日子一样,

我们在空虚中醒来,兀自惊慌。

别这样去推开书房的门扉,进入阅读。

先取下一件乐器。

让我们热爱的美成为我们的所为。

跪下来亲吻大地,有成百种方式。

“宅”的故事

这里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武老师的一位来访者,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她说,她对儿子充满内疚,因为她常常情绪失控,对儿子大吼大叫。

不过她从没打过孩子,情绪恢复后会对儿子道歉,所以小家伙没怎么被妈妈吓到,有时还会对妈妈表达理解。

虽然如此,她还是为自己频频发生的失控感到内疚。所以想和武老师探讨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她该怎么改善。

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她的情绪失控,有这样一个逻辑:她为自己和儿子一天的生活设置好了一个程序,如果他们都顺利执行了这个程序,她会感到安心;如果这个程序被打乱了,她就会非常难受。

她尽可能地逼迫自己,每天完成这些既定的程序,但当她逼迫儿子时,儿子会反抗,当儿子反抗太激烈;

或者她发现当天的程序没法完成时,她就会感到绝望。然后就容易情绪失控,爆发出强烈的愤怒与怨恨等负面情绪。

程序是情绪失控的关键,但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套程序呢?

实际上,她并没有非常有计划地为每天设置一套程序,而只是一些大概的内容,每天早上一起来,她就为这一天生活自动设想了该怎么过的一些步骤。

是因为单身妈妈的生活太紧张了吗?有时是,但常常不是。

再深入谈下去,会发现设置程序的深层原因是控制感。她头脑构想了一个程序,如果身边一切事物能按照这个程序发展,她会有控制感。

而如果程序的运行失控了,她会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中。

在前文介绍“头脑妈妈”时,说了育儿博主李雪的观点: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孩子,会信赖妈妈这个人,进而信任外部世界;

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会去依赖自己的头脑,头脑就是他可以控制的“妈妈”,而这会让一个人去追求控制感。

具体到这位单亲妈妈身上,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后来父亲娶了继母,她与继母的关系非常疏离,所以不可能形成基本的依恋关系。

而现在又是独自带着一个孩子,这都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对“头脑妈妈”更为依赖,需要“我的头脑能掌控我的生活”这种感觉。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感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因为,他会发现其他人并不愿意按照自己头脑规划的程序来生活。

就像这位妈妈的儿子,他深爱自己的妈妈,但他不想被妈妈的头脑所控制,他会尽可能地去维护自己的空间,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力量。

当然,一个人如果既有强烈的掌控欲,又能锲而不舍,且非常有手腕地控制逼迫周围人,成功地将他们纳入到自己的意志中,那他就不必封闭自己了。

武老师认为,人一旦去封闭自己,“宅”就由此形成。

“宅”,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自闭。喜欢宅着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熟悉,本质上就是一种掌控。

出门的时候,就意味着脱离了自己控制的世界,这个时候,喜欢宅着的的人会为自己寻求可以控制的事物。

程序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事物,所以你会看到,喜欢宅的人容易去同一家餐馆吃同样的食物。

最严重的,会彻底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生活的就像是一个精密的仪器。最不容易控制的就是人,所以会避开人际交往。

电子产品也是非常好的控制物。电子产品的程序有逻辑可循,并且还有相当的复杂性,可以同时满足一个人的控制感、探索感和刺激感。

例如一位年轻男子,他一旦出差,必然会随身带着一部iPhone,一部iPad和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并且这三个设备上都装着同样一个游戏,还有一部经典的电影。

这个游戏,他玩了无数遍,而这部电影,他也看了几百遍了。

他经常去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出差,每到这样的地方,他的同事们一旦闲下来后,很快会招呼彼此,去这些城市的景点游玩。

而他会经常拒绝同事们的邀约,在宾馆里玩这个他已经烂熟于心的游戏,或者看这部已经看了几百遍的电影。

这个时候,他心中的焦虑,会逐渐地平息下来。到了这种时候,他才可能跟同事们出去逛。

宅男的这种特性,既可以视为一个缺点,但也是一个难得的优点,因为他们不厌其烦地和一个程序打交道,最终会形成对这个程序的极度熟悉,能够驾驭非常复杂的电子仪器。

过渡空间

宅着的空间,以及可以控制的事物,这构成了控制感的基础。一个人所控制的世界,可以视为内部空间,相对应的是外部空间,而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

当我们从内部空间走到外部空间时,总有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越宅的人,这个过渡阶段就越重要。

例如,很多人早上醒来时,不急着起来,而是先玩一会手机,武老师觉得,这个赖床可能就是为了在可控空间多待一会,而玩手机,也是在玩可控制之物。

出门的时候,喜欢宅的人会磨蹭。磨蹭是一个仪式,是一个进入到不能掌控的外部空间前的一个仪式,是为了更多地呆在自己可控空间里。

磨蹭的时候,在熟悉的家里,做做这个,做做那个,碰碰这个,碰碰那个,这一切都是自己所熟悉的,碰触它们,就有了掌控感,也就是安全感,然后就觉得积攒了一些勇气和力量,可以上路了。

这种心理是可以利用的,例如一些销售员的秘诀是,在每天一开始,先找最容易拿下的客户,好让自己有一个好开头,然后就可以带着这种掌控感,去开始一天的奋斗了。

从外面回到家里,喜欢宅的人也要做一些事情,例如玩一下电脑,或者随便干点习惯的事,这是为了让自己在过渡空间里待会儿,然后才能重归自己的“洞穴”。

这种世上有男女差异,通常男人更需要过渡空间,而女人能更快地切换自己的频道。

例如一位严重的宅男,他发现,自己每次开心地聚会回来,他必须上会儿网,玩一会手机或电脑,或者做一些其他习惯性的行为,然后才能入睡。

聚会是让他开心,但好像不能把这份开心带到床上,那样很不习惯,难以入眠,而做做这些事儿,就像切断了这份开心的流动,心会变得平静很多,就可以带着习惯的感觉,回到自己习惯的床上,然后就可以入睡了。

有时候从内部可控空间到外部不可控空间的过渡,会变得非常严重。

例如武老师的一位来访者,她是超严重的宅女,极少出门,而最初出门,从她所在的城市到广州去时,她做了一个无比详尽的计划,细致里写在A4纸上。

她后来说到这个计划表后,武老师非常好奇,请她拿给他看,发现实在是细致的可怕。

假设从她的城市到武老师的工作室,有5个节点,分别是A,B,C,D,E,那么每个节点她都设想了,各种可能。

例如A的节点上,就有A1,A2,A3等多种可能,B,C,D,E也是,然后她穷尽了各种可能,假如A1方案不行,就启动A2方案……

这看起来太严重了。但武老师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不一的表现。例如有人出门旅游会带无数东西,因为他只能使用自己习惯使用的物品。

程序、封闭与控制,是宅的比较明显的特征,但是为什么会宅呢?

武老师认为,这可以从依恋上去理解,是没有构建安全依恋,结果形成了对自己头脑的依赖。此外,这还有非常深刻的原因,下次继续聊。

总结

1.设置程序的深层原因是控制感。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因为其他人不愿意按照自己头脑规划的程序来生活。

2.程序、封闭与控制,是宅比较明显的特征。宅的空间和可控的事物构成了控制感的基础。从内部可控空间到外部不可控空间,有一个过渡,越是宅的人,这个过渡空间越重要。

思考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因为其他人不愿意按照自己头脑规划的程序来生活。

这让我想到我之前的数次暴怒,有时候我会有无名火,感觉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突然非常愤怒,这是为什么呢?

我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发现,学了心理学之后,开始剖析自己,然后就发现,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我的头脑规划的程序,来做出我期待的表现。

这是不是一个非常自我的答案?但我发现我的愤怒、无力感,大多都是来自这种时候。

我想起了小时候,姥姥腿脚不方便,不能出远门,但是我每次出门去上学,都会包里塞满满的,吃的用的。

有没有可能是,老人是因为没有陪着出门,想通过这些吃的用的来照顾我们的东西来延伸他的控制力,让我们能按照他熟悉的操作程序操作,他们才安心?

我一直记得,有一本心理学的著作,什么名字我忘了。它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情绪来自对他人或这个世界的需要。

比如你愤怒、暴躁了,那八成是你有需要,但这个时间没有满足。或者是生活中发生了失控的事,让你没有了安全感。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相关文章

  • 你这么宅,有没有可能是因为……

    宅 “宅”是东方社会的一种深刻现象。虽然欧美社会也有宅的现象,但东方社会特别是日本,“宅”成了极为严重的事情。 “...

  • 码字营Day8:2020/03/19

    句子:别减肥了,你丑不仅是因为胖。 :哎,宅家那么久,你有没有做些运动啊? :做啥运动啊,宅家吃了睡睡了吃多好啊,...

  • 据说99%的人五一都会这样过!

    五 一 假 期 就 要 来 啦 有没有开心到飞起 这么好的日子 你打算怎么度过 是外出浪浪浪、还是在家宅宅宅 据说...

  • 你总是这么坚强,难怪会被遗忘

    你总是这么坚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么坚强,你标榜自己要强,倔强。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因为想得到的从...

  • 好口才能改命

    你有没有想过,过去你升不了职,赚不到钱,很可能是因为你不会表达,不懂沟通,口才不好导致的?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世界...

  • 嘿,你有没有想过生命到底有何意义呢?

    为什么你这么热衷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呢? 难道是因为深深的恐惧,害怕自己白来人世间一遭呢? 但是有没有可能生命真的没有...

  • 2019-12-26

    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我恨你也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过去的情节 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这辈子都碰不到那个与你两情相悦的人...

  • 《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有名

    《蒙娜丽莎》这幅画大家可能都知道,很有名。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蒙娜丽莎》这么有名?难倒只是因为达-芬奇画画好吗...

  • 你为什么这么“宅”

    人一旦去封闭自己,“宅”就由此形成。 宅,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自闭。喜欢宅着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因为家里的一切...

  • 我拔牙经历了多长时间?

    如果你是因为好奇,打开了这篇文章,让你失望了。如果你是因为自己想要拔牙,看看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可能会有点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这么宅,有没有可能是因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gzqhtx.html